遊客發表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微信公眾號發文稱,綜合媒體報道,9月8日,法國總理貝魯領導的政府在國民議會舉行的信任投票中未獲通過,貝魯將代表政府於9月9日向總統馬克龍遞交辭呈。9月10日的“封鎖法國”運動(Bloquons tout le 10 septembre)預計將嚴重影響全法特別是巴黎地區的公共交通和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預計全法將部署8萬名警力應對可能發生的暴力活動。9月18日,包括空中交通管製員在內的部分行業也將舉行罷工和示威,巴黎主要機場預計將有四分之一的航班被取消。
中國駐法國使領館再次提醒旅法中國公民特別是來法遊客密切關注航班信息和當地安全局勢,遠離遊行示威區域,減少非必要外出特別是夜間單獨出行,注意人身和財產安全。如遇突發情況,請盡快離開現場,在確保自身安全前提下及時報警並聯係中國駐法國使領館尋求協助。
旅法學者、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宋魯鄭向觀察者網表示,這種社會運動在法國社會已經是常態,法國社會也早已適應。它對社會的影響主要體現為,正常的經濟生活和日常生活被中斷,但通常隻是短暫的一天。關鍵在於是否會引發大規模的暴力行為,以及這種行為能否持續較長時間。
“例如,黃馬甲運動就持續到了聖誕節。眾所周知,聖誕節的銷售收入通常占全年總收入的40%,因此,這種持續的社會運動對法國整體經濟造成了顯著損害,影響了消費和經濟的拉動。”宋魯鄭說。
他認為,法國陷入新一輪社會動蕩的可能性較大,但此次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現象,即政治上的混亂與社會運動相結合。在黃馬甲運動初期,馬克龍的政黨在國會中占多數席位,退休製度改革時亦是簡單多數。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的政府很無力,再疊加民眾上街,這種組合倒是首次出現。
宋魯鄭表示,貝魯政府的垮台也可能進一步激發這場運動,人們會因此慶祝並視為勝利。政治動蕩會刺激社會動蕩,而社會動蕩的反抗力又會反過來加劇政治動蕩,形成惡性循環。這種循環將使這場社會運動不斷獲得更多支持者和能量。
{loop type="link"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