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地、踩頭、扇耳光”9名霸淩者打人後囂張比“耶”,全部進去!

9月5日晚,網絡上流傳“蒼梧縣石橋中學發生學生欺淩”的視頻。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蒼梧縣針對此情況,火速組成聯合調查組於9月7日、9月9日連發兩條通報,最後將失職人員問責,9名施暴學生被送專門學校矯治。
起因是9月3日、4日午間,蒼梧縣一名同學向小唐索要錢財,被小唐拒絕後,連續兩天在宿舍內遭9名同年級女生圍毆。施暴者不僅逼小唐下跪、用手扇耳光、用腳踩頭,甚至對著鏡頭比剪刀手炫耀。視頻流出後引爆輿論怒火。
起初,受害者不敢說出真相,同村村民透露:“周五回家臉腫了,家人反複追問,她才承認被打。家屬當即送她返校報警並緊急送醫。”
9月7日,蒼梧縣聯合調查組就上述事件發布情況通報。
緊接著,9月9日,又發布最新情況通報。
9月9日,蒼梧縣聯合調查組發布“石橋中學女生遭欺淩”事件情況通報。
通報稱,9月7日,根據縣聯合調查組的調查情況,縣教育局對石橋中學涉嫌存在工作失職失責問題的校長、兩名副校長及班主任停職檢查,縣教育局派駐新管理團隊進駐校園。9名施暴學生被送入專門學校接受矯治教育,其家長同步接受法治教育。
通報中寫道:“我縣對校園欺淩始終堅持‘零容忍’態度,堅決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嚴懲一起,絕不姑息。”
“這調查速度,誰不服?
聯合調查組這次真的給力,
實力圈粉!”
不得不說,蒼梧縣聯合調查組的動作
還是很迅速的,
不少網友為其點讚。
法律利劍出鞘,矯治教育非免責
“欺淩事件處置的關鍵詞應是前置預防而非事後滅火。”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高級權益合夥人徐華潔律師指出,欺淩事件的處置核心應聚焦“前置預防”而非“事後應對”。針對宿舍、衛生間等監控覆蓋盲區,需建立“定時巡查並同步動態報備”機製,同時聯動班主任、心理教師構建“學生心理異常預警體係”,盡量從風險源頭阻斷暴力滋生土壤。
此次對施暴學生的處置,依法援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五條的規定:未成年人實施刑法規定的行為、因不滿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不予刑事處罰的,經專門教育指導委員會評估同意,教育行政部門會同公安機關可以決定對其進行專門矯治教育。
專門學校原稱工讀學校,是教育矯治有嚴重不良行為未成年人的場所,核心目標是通過封閉式管理下的文化課程教學、專業心理幹預、法治教育及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幫助問題未成年人糾正偏差行為、回歸正常成長軌道。
此舉嚴格遵循未成年人保護“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基本原則,但“教育優先”不等於“無代價縱容”。根據《專門學校建設和管理辦法》,學生在專門學校的矯治教育記錄將納入個人成長檔案,作為後續升學、就業背景審查的參考依據,施暴者需為自身行為承擔對應的信用與成長代價,體現“過罰相當”的法治精神。
校園欺淩和暴力事件頻發
近年來,校園欺淩和暴力事件頻發,且暴力行為逐漸呈現出低齡化、女性化趨勢,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校園霸淩事件屢見不鮮,在媒體時常報道的此類事件中,殘忍的手段超乎人們想象。
2019年5月17日,湖南一所中學的初二學生小蔣經曆了一場“噩夢”。
當天中午,小蔣被7名同學強行帶到了廁所。因為此前多次被威脅,動身前,小蔣隨手將同學用於開藥瓶的多功能折疊刀藏在了衣袖內。
小蔣到了後發現,還有另外8位同學在等著自己。15個人將他圍住,有人騎坐在他身上進行毆打,有人進行踢打……小蔣感覺“再不反抗可能被打死”,於是掏出折疊刀閉眼亂揮,最終導致兩人重傷二級,一人輕微傷,小蔣也多處受傷。
2022年6月的一天,小儀因為沒有按要求給宿舍兩位室友購買零食,就遭到兩人的報複。她們將小儀帶到宿舍樓頂層,對她進行持續毆打,包括踢踹、用拖鞋抽耳光、用混有尿液的液體澆頭等。
傷痕累累的小儀不堪忍受暴力逃了出去,躲在了教室的桌子下麵,直到第二天淩晨才被找到。事發後,司法鑒定小儀為輕微傷。
2024年5月23日,廣西南寧市隆安縣教育局通報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校園欺淩事件。在這起事件中,龍翔學校隆安校區的一名13歲男生張某,遭到了同校8名同學用開水燙傷和毆打的欺淩。
遭遇霸淩不要沉默
向霸淩說“不”
學校和家長都要行動起來
學習生活中,“我”遇到霸淩該怎麽辦?
首先,優先保證人身安全,避免正麵衝突。若遭遇肢體霸淩,不要硬拚反抗,可暫時妥協,記住“保護身體比爭對錯更重要”,第一時間報警處理。
其次,留存證據,為後續處理提供依據。記錄關鍵信息,確保在安全和方便的情況下用手機拍攝霸淩現場視頻、照片或事後書麵記錄霸淩發生的時間、地點、參與人員、具體行為等。保存相關痕跡,若有身體傷痕,及時拍照留存;若涉及微信、QQ等線上霸淩,如惡意P圖、辱罵信息等,及時截圖並保存聊天記錄。
最後,立即向信任的人求助,不隱瞞事實真相。第一時間告訴家長或班主任。不要因害怕被報複,被認為懦弱而沉默,家長和班主任是“我”的保護者,越早告知越能避免霸淩升級。若暫時不便聯係家長或老師,可求助其他信任的人。
家長遇到孩子遭霸淩該怎麽辦?
家長遇孩子遭霸淩,需理性介入,做孩子後盾而非主導者,避免指責或過激報複。首先,優先安撫情緒,核對留存證據。其次,立即聯係班主任或德育處,明確要求學校調查並製止霸淩。最後,持續關注孩子情緒,多陪伴、鼓勵參與社交重建自信;若出現嚴重心理問題,及時對接心理醫生或青少年心理機構尋求專業指導。
學校如何避免霸淩現象?
學校需以“預防為主、快速處置、長效保障”為核心,落實主體責任。首先,構建“發現-處理-預防”全鏈條機製,教師需第一時間介入疑似霸淩事件。其次,全麵調查核實,分別與受害者、霸淩者、目擊者溝通並留存記錄。依據情節輕重教育懲處霸淩者,涉及違法立即報警配合調查。再次,建立《校園霸淩防治細則》,明確各部門職責,加強重點區域巡邏,跟蹤回訪防止二次傷害。最後,通過主題活動、講座、海報等普及反霸淩知識,設立便捷舉報渠道,強化師生防範意識。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琳 周潔萌 李超
來源|法治日報
編輯|宋勝男 王貝貝 羅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