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發表
來源:環球時報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一直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視,我國文化產業也呈現出良好態勢。尤其人工智能(AI)技術在文化產業的生動實踐,催生了文化產業中的新形態、新模式與新體驗。當前,人工智能正全方位重塑文化產業生態,從文化產品創作到傳播體驗,從文化遺產修複到資源保護,從產業運營到產業升級,為我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首先,人工智能為文化產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提供新動力。創新是生產方式變革的根本力量,也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顛覆性力量,以前沿性、開創性的先進技術實現了文化產業生產及創作領域核心技術的重要革新。如千年瓷都景德鎮通過引入人工智能紋樣生成係統和3D打印生產線,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實現了陶瓷月產能的大幅躍升。同時,人工智能能夠根據用戶需求實現內容創作的個性化、創意化定製與服務,激活創意邊界,打破傳統創作的思維局限。如Amper Music、SunoAI等人工智能作曲平台可快速生成用戶需求的音樂作品,適配相關的影視製作;LiblibAI等人工智能繪畫工具能根據用戶描述生成符合要求的視覺素材,輔助遊戲畫麵創作……人工智能已滲入文化內容創作的各個環節,積極推動文化產業基礎領域的重要變革。
其次,人工智能為文化產業的“提質增效”創造新機遇。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要求提升文化產品質量,增強文化產品效益。而人工智能技術豐富了文化產品形式,尤其與VR、XR及大數據等的密切融合,創新了文化場景的體驗模式,增強了文化產業“走出去”的底氣。如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數字藏經洞”,以沉浸式體驗方式為國內外用戶創造了“觸碰”珍貴經卷的可能,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跨越國界傳播的典型代表。《華夏漫遊之北京中軸線》的海外巡展項目,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將傳統文化“活化”,以更加生動和深刻的形式令國外受眾感受華夏文化之美。同時,運用人工智能提煉具有標識性的文化元素,塑造以IP為核心的文化產業鏈,能夠提升文化產品的運營效益,助力文化產業“出海”。人工智能驅動的文化體驗新場景與傳播運營新模式,正在為文化產業的“提質增效”注入全新活力。
再次,人工智能為文化遺產修複、保護與傳承提供新手段。文化遺產承載著曆史文明,是聯結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重要紐帶,但麵臨著易損性、修複難、破譯難等問題。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大大提升文化遺產的保護效率與修複精度,並使傳統文化實現“活態傳承”。
通過圖像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人工智能使博物館裏的展品“開口說話”,使大眾更加生動形象地了解曆史文化。在風險監測及預警方麵,人工智能結合傳感器通過對文化遺產所處的地理、氣象環境的綜合分析,可以提前預警文化遺產可能的受損位置,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重要參考。如故宮運用人工智能實現了對展廳的溫濕度、古建築病害、城牆沉降等方麵的監測,並通過曆史數據訓練模型,監測宮殿內部的木結構變形情況,進而針對性地製定加固措施。
現階段,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對文化產業的持續護航,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認清人工智能的技術工具屬性。人工智能在文化產業的廣泛運用為產業深度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必須承認其為產業及行業發展帶來的重要機遇,但要明確其工具屬性及輔助角色,注重發揮人類創作的主導權。要避免出現過度的“AI依賴”,如在文化內容的創作方麵,要警惕因文化作品的同質化、跟風化嚴重稀釋文化的多樣性,甚至陷入“流量至上”的誤區。在文化遺產的修複過程中,要避免依賴人工智能的“技術理性”而忽視曆史精神內核的現象發生,進而造成“文化失真”。
二是要加強對數據樣本的質量甄別。人工智能各類算法的成功運行離不開海量的文化數據資源,文化企業在數據采集、挖掘及清洗過程中,要及時規避樣本數據“偏誤”風險和解讀偏差。應結合文化數據的特殊屬性,建立全流程數據質量監控體係,對文化企業數據樣本質量實現從采集到應用各環節的層層把關,為人工智能模型的科學實現提供基本保障。
三是要推動人工智能模型的優化與普及。可開發輕量化的人工智能插件或客戶端,降低人工智能工具操作的複雜性及其在文化產業的使用門檻。鼓勵文化企業之間交流協作,以人工智能帶動文化全產業全行業的技術變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行業內部的技術資源分配不均帶來的“馬太效應”,防止不同文化企業之間技術差距的不斷擴大。(作者分別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消防救援學院基礎部副教授)
{loop type="link"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