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材料技術員王靜:以毫厘匠心鍛造“國之重器”
我的勞動觀
“我的勞動觀源於公司的理念——‘做令人尊敬的產品,為客戶創造價值’。我堅信,勞動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汗水中,更閃耀於思考的火花;不僅在於個體的突破,更在於對工作崗位和生活的體驗感受。在角色轉換間尋求定位,在人生舞台中體現價值。”
——王靜
王靜在實驗室裏檢測產品原材料。南方工報全媒體記者梁鴻傑 攝
在隧道施工的第一線,有一群特殊的“幕後英雄”——他們雖不直接操作龐大的盾構機,卻以智慧與汗水為這台“國之重器”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與“生命力”。中鐵建華南建設(廣州)高科技產業有限公司研發中心技術員王靜,正是其中一位傑出代表。作為盾構施工耗材研發與科研創新的核心骨幹,她深耕地下工程材料領域,以女性特有的細膩與堅韌,在鋼鐵與化學配方的世界裏,編織起保障國家重大隧道工程安全高效推進的“防護網”與“增效器”。
跨界轉型 從互聯網到地下工程
2016年7月,“互聯網+”浪潮席卷各行各業。化學工程專業畢業的王靜,選擇加入互聯網公司從事市場運營。然而三年後,她發現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難以得到充分發揮,職業發展遇到了瓶頸。2019年,她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離開互聯網行業,加入中鐵建華南建設高科公司,擔任盾構新材料技術員。
“回想當時,確實有轉換行業的迷茫感,對自己的目標不清晰。”王靜坦言。在新環境中,她得到了同事的大力幫助,快速融入了研發團隊。她開始在實驗室認真學習儀器操作,鑽研產品知識,逐步重拾對專業的自信。憑借著刻苦鑽研的精神,她很快成長為課題組核心技術骨幹,與團隊一起立下了“國產替代、自主創新”的誓言。
攻堅克難 地下工程材料領域技術突破
麵對廣州地區上軟下硬複合地層、富含石英砂岩層及高水壓、強磨損等苛刻環境,王靜和團隊聚焦高性能盾構刀具材料、耐高水壓盾尾密封油脂、環保泡沫劑等關鍵耗材研發。2020年,為提升盾尾密封油脂產品品質,她與團隊成員展開全麵的原材料調研,深入了解每種材料的性能要求、檢測方法、上遊來源。
“一種材料的替換或調整,都是背後幾十次的試驗結果。”團隊成員小呂說道。他們尋找新的檢測方法,引入新的檢測儀器,對比不同材料指標,不斷優化油脂配方。經過團隊的共同努力,鐵建高科油脂在華南地區得到良好的示範應用,形成了不同梯度的產品序列,逐步在華北、華中、西南等地區軌道交通項目得到應用。
“當我想到研發的材料守護盾構機安全穿行,助力隧道貫通;看到公司依托省級工程中心開展前沿研究、解決行業難題,那種成就感和自豪感無可替代。”王靜說。
近日,公司積極響應國家及中國鐵建發展戰新產業號召,搶抓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機遇,深度融入“1+9+N”科技創新體係,成立了城市軌道交通產業研究所。“作為其中一員,我深感自豪。未來,我將繼續努力,為公司實現‘地鐵施工一站式服務商’的發展願景貢獻力量。”
智慧平衡 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動態調節
作為職場女性,王靜對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有著獨到的見解。“總會看到有人在尋求‘女性該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答案,自從我當了媽媽,我發現這是一個偽命題。”她分享道,“愛因斯坦說‘自行車之所以不倒,是因為你一直在騎’,在動態的工作和生活當中,要主動地調節不同關係的平衡度,分清目標和主次,學會管理時間,得到家人的支持和認可。”
2021年,在研發工作之外,王靜主動參與公司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廣東省盾構耗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申報與建設這兩項戰略工作。從技術成果資料整理、資源協調到精心匯編相關材料,她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回想起來,那時經常在周末收到緊急工作信息,家人非常支持,創造安靜的環境讓我按時完成任務。非常感謝家人的支持和理解。”
最終,公司成功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並獲批建設廣東省盾構耗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不僅是對公司創新實力的雙重認證,我也收獲到同事們的認可,更加鼓勵了我繼續在崗位上堅持和努力。”王靜說。
這就是王靜的勞動價值——在平凡崗位上,以毫厘匠心鍛造“國之重器”,以創新平台引領行業進步,為公司發展注入堅實而澎湃的科技力量。她的故事,正是萬千產業技術工人的縮影。
(南方工報全媒體記者梁鴻傑通訊員王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