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發表
【光明時評】以科普之光助力科技強國建設
9月1日,以“科技改變生活 創新贏得未來”為主題的全國首個科普月盛大啟幕,一場跨越時空的科學嘉年華在神州大地同步上演。從“科普報告話前沿”到“科普陣地探未來”,從“千萬IP創科普”到“科學文化進基層”,再到“科普之光·首屆全國科普月大型網絡展播”,係列特色活動構建起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民參與共享的立體化科普矩陣。這種集中資源、形成合力的組織方式,既是對傳統全國科普日活動的係統性升級,更是構建大科普格局的製度創新。
回望發展曆程,我國科普事業實現了從零星活動到係統工程的跨越式轉型。新中國成立初期以掃盲科普為主,改革開放後逐步建立現代化科技館體係,進入新時代則與科技創新比翼齊飛。202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具有裏程碑意義——首次以法律形式確立全國科普月製度,標誌著科普工作完成從政策倡導到法治保障的曆史性躍升,為科技強國建設奠定製度基石。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15.37%,提前實現了202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的發展目標,但區域、城鄉、代際差異依然明顯。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顛覆性技術加速湧現的背景下,公眾科學素養與科技發展速度間的落差亟待彌合。作為連接科學與公眾的重要橋梁,科普月活動承載著多重使命:既是傳播科學知識的平台,更是培育科學思維、弘揚科學精神、營造創新文化的載體。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這類活動對青少年科學興趣的激發效應,猶如播撒在未來的創新火種,將為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持久動力。
全國科普月的創新實踐,突破了傳統科普單向傳播的局限,建立起政府主導、多元協同、全民參與的科普新生態。通過“光輝思想領航科普之路展”“新中國科普成就展”等係統呈現國家科技創新和科普事業發展成就。例如,寧波漁村的潮汐測量項目實現海洋科學知識的在地化傳播,安吉竹林碳足跡可視化則讓碳中和理念變得可觸可感,這些創新案例生動詮釋了科技自立自強與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的雙向賦能。在成果呈現方麵,創新打造“科學+文化+體驗+消費”等融合模式:文昌航天超算中心高達20米的特色圓柱冰屏,動態展現我國航天數字化與智能化發展的最新水平;杭州通過茶藝美學詮釋天體物理學原理,使抽象理論轉化為具象文化符號。在群眾科普層麵,推動社會化協同聯動,如北京市聯動中央在京優質科普資源,開展各類群眾性科學文化活動,讓高深科技知識轉化為可觀可感的全民科普嘉年華。
全國科普月不僅是活動集中的時間段,更是推動科普工作常態化的重要契機,作為國家科普戰略的重要載體,其持續發展需要構建長效機製。首先,應強化法治保障的體製機製。進一步完善地方性科普法規政策,突出科普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推動科普工作隊伍建設,推進科普區域均衡發展,使其真正成為創新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其次,應建立健全需求導向的內容生產機製。基於創新鏈前端需求,實施前沿科技科普,開展跨界高層次、高水平的科普交流,將前沿科技及時轉化為公眾可理解的科普內容;立足創新鏈後端,為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搭建科普平台,優化創新要素的互動與整合;麵向公眾需求,依托大數據分析不同群體的知識盲區,如針對老年人重點設計數字反詐科普,麵向青少年開發元宇宙科學實驗課等,以科普方式打造新的消費場景,開發公共文化空間的嵌入式科普場景,開展及時、高效、精準、普惠的科普。再次,應完善資源下沉的配送體係,通過科普大篷車、流動站、鄉村科技特派員等方式,促使公眾從被動接受技術成果到主動參與創新過程,從關注科技應用到理解科學精神,破解基層科普最後一公裏難題,為公眾提供觸手可及的科普服務。最後,應構建效果評估的反饋閉環,引入第三方機構對活動影響力進行量化測評,形成策劃-執行-改進的良性循環,持續優化內容設計、形式選擇、渠道布局、敘事策略,使科普真正成為公眾參與科學、理解科學、運用科學的實踐過程,為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社會土壤。
當科普月積累的實踐經驗轉化為常態化製度,當科學思維真正融入國民精神血脈,科技強國的根基必將堅如磐石。這項國家主導、全社會參與的科學運動,終將匯聚成推動民族複興的磅礴力量。
(作者:魏永蓮,係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學傳播中心副主任)
【編輯:王琴】
</p>{loop type="link"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