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迎來近5000名2025級新生,校團委特別邀請了廣東省勞模王原鵬和張揚娣現場展示茶藝,讓新生一入學就接受“三個精神”的教育,感受勞模的風采,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
暑期學生實踐期間,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博雅教育學院“南粵童蒙”鄉村實踐隊特邀珠海方正科技高密電子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技術中心總監,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同時也是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的金立奎,共同走進珠海市鬥門區鬥門鎮南門小學,開展了一場意義非凡的勞模進校園活動,為同學們帶來了別開生麵的職業宣講。
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密切聯係勞模工匠,積極發揮勞模工匠作用,以“三個精神”為核心,構建了“思想引領鑄魂,勞動養成固本,技能提升強基”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係,著力打造中國特色一流工會高職院校,譜寫育人新篇章。
創新探索“三個精神”育人體係
學校黨委書記、校長林海表示,工會院校要發揮主力軍作用,教職工要發揮主人翁意識,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充分發揮勞模工匠作用,從思想引領、勞動養成、技能提升三個方麵構建育人體係。
思想引領鑄魂。學校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著力構建“黨建引領、思政鑄魂、實踐貫通、文化浸潤、隊伍護航、數據賦能”的“大思政”工作體係,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在此基礎上,提出“厚植情懷、強化素養、技能立身、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方針,構建以“三個精神”為核心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係。學校常態化開展“勞模工匠進校園”“勞模大講堂”等品牌活動。自2023年3月集中聘任109名國家級、省級勞模以來,已成功舉辦15場全國勞模報告會、47場勞模主題黨課、105堂勞模班會課,讓勞模工匠真正走進校園、走進教室、走近學生。
勞動養成固本。學校充分發揮勞模工匠資源優勢,構建“環境浸潤—課程承載—活動深化—評價驅動”四位一體的勞動教育生態圈。頂層設計與製度保障上,成立由校黨委書記、校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統籌,專設勞動教育中心,出台6項配套製度。環境浸潤層麵,精心打造沉浸式勞動文化場域:建設勞模樓、國匠樓、主力軍廣場、曉耕園、英石長廊等特色空間,並拓展校外茶園等勞動實踐基地。課程承載與活動深化方麵,構建“必修+融合+選修”三課並進課程體係。學校常態化開展“我和勞模同勞動”、勞動技能競賽、勞模風采展等十大品牌活動,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提升能力、知行合一。師資方麵,建立由百餘位勞模及能工巧匠組成的師資庫,並通過專項培訓與教研提升校內教師專業能力,形成校內外優勢互補的優質教學隊伍。通過勞動教育清單及多維評價設計,推動勞動實踐與創新。
技能提升強技。學校創新“勞模工匠+五金”建設模式,形成“精神傳承+技能提升”雙融培養體係。金專業建設上,對接現代產業升級與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通過專業動態調整,構建服務製造業當家,服務人們美好生活和服務民生福祉的“工商協同、文旅融合、老幼結合”三大專業集群,實現專業與產業精準匹配。金課程上:公共課融入“三個精神”元素,開設《工會百年》《“三個精神”與技能成才》等特色課程;專業課校企共研崗位課程,確保“金課”同步產業;實踐課依托基地實施真實項目,三課聯動,賦能成長。
金教材建設方麵,勞模工匠、技術能手參與教材編寫,構建“三級遞進,三方協同”教材編寫體係,開發校企雙元合作活頁式教材、工會(產業工人)培訓教材,形成“基礎理論築基+勞模案例鑄魂+實踐技能賦能”的模塊化教材。金師建設方麵,引進勞動模範、技術能手,建立勞模工匠和專業教師相結合的“雁陣式”教學創新團隊,通過勞模創新工作室、名師(名匠)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等教學科研平台,形成“頭雁”帶領,“新雁”創新、“雁群”協作的金師培育體係。金基地建設方麵,聯合勞模工匠共建產教融合實踐中心,還原真實技術場景,打造“教學工廠”,建立“項目共研、人才共育”的雙向機製,融入勞模工匠元素,打造具有工匠文化特色的實訓環境。廣東工匠學院育訓並舉,開展產業工人培訓,構建“培訓—認證—就業”全鏈條技能人才發展路徑。
勞模工匠賦能 推動學生全麵發展
6月22日,學校舉行2025屆畢業生畢業典禮,典禮特邀全國勞模、大國工匠,中國廣核集團喬素凱同誌參加並給畢業生深情寄語。
喬素凱回顧了從技校學徒到核燃料操作專家的奮鬥曆程,以“12萬步操作零失誤”的紀錄詮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分享帶領團隊攻克“燃料組件水下智能裝配係統”等“卡脖子”技術的經曆,彰顯“技能報國”的使命擔當。作為“核燃料創新工作室”帶頭人,他帶領青年團隊獲60餘項國家專利,推動核電國產化進程。喬素凱特別強調,新時代工匠人才需“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號召南華學子以“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為指引,在各自領域將“不可能變為可能”。他寄語南華學子:“最美的青春在奮鬥中實現”,期待更多青年成長為高技能人才,用雙手報效祖國、創造美好未來。
學校充分發揮勞模工匠示範作用,以“三個精神”為引領,推動學生全麵發展,成效顯著。
以勞模精神感召人,厚植學生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勞模事跡融入思政課程與日常教育,激發學生投身產業報國的熱情。學生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等社會實踐,優秀畢業生紮根基層榮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彰顯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意識。
以勞動精神培養人,鍛造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打造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與“車間課堂”,讓學生跟隨勞模工匠在真實產業場景中錘煉技能,近三年,學生在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全國高校模擬集體協商大賽、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中斬獲金銀銅牌、一等獎等榮譽。
以工匠精神鑄造人,培育學生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推行“雙師”教學與“大師工作室”模式,由勞模工匠手把手傳授技藝,引導學生追求卓越。畢業生職業技能認證通過率持續提升,就業率穩居全省前列,湧現出助農增收千戶、打造區域特色品牌的優秀學子,他們成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技能名片”。
多措並舉助力工人技能提升
響應“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要求,學校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同時落實廣東省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行動方案的要求,多措並舉推動產業工人技能提升,培養新質生產力亟需的高技能人才。學校通過勞模工匠本科班,培養全國及省級勞模249名。開設陶瓷、無人機、AI應用、勞動關係協調員等培訓班,培訓近4萬人;舉辦木雕、旗袍、廚師,電工、電子信息,工業機器人係統維運員等技能大賽。
開展勞模工匠進校園、進萬企活動。在廣東省教育廳“雙百”工作中,學校組織全國勞模、學校德育導師唐琦等參與香山大思政活動,與200多名教育工作者交流;進入旭日陶瓷有限公司,提供工藝優化、產品創新及非遺融合指導,省勞模張揚弟帶領學生參加全省茶藝展示;饒寶蓮大師指導“夢幻西遊巨幅”作品在網易總部展示,助力企業技術升級。學校獲“三個精神”相關市廳級以上課題23項;入選廣東省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基地,服務中小學2500人;廣東工匠學院入選中華全國總工會全國工匠學院建設案例,獲評全國勞模工匠進校園行動2023年度經典案例。(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葉小鍾 通訊員 劉喜民 張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