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情深,卻難逃皇位爭奪戰。

道光皇帝晚年最頭疼的,就是該把皇位傳給哪個兒子?前三個兒子早夭,老五奕誴因為生母不受寵,早就被過繼出去了,剩下最合適的就是老四奕詝和老六奕。這倆兄弟感情特別要好。奕詝生母死得早,十歲起就養在奕母親靜皇貴妃宮裏,吃住讀書都在一起。奕詝性子溫和,有什麽好吃的都先讓給弟弟。奕聰明伶俐,武功騎射樣樣精通,經常幫哥哥補習功課。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倆是一母所生。可是皇位隻有一個。道光帝在立儲詔書裏寫誰的名字,成了紫禁城裏最大的謎題。當時朝中大臣們都暗中押寶:奕的支持者說,六皇子文武雙全,跟皇上年輕時一模一樣。奕詝的擁護者則誇四皇子仁厚孝順,更有帝王之相。
兩位皇子的師傅更是使出渾身解數:教奕的卓秉恬天天加強特訓,把《資治通鑒》講得透透的。教奕詝的杜受田卻另辟蹊徑,專門琢磨怎麽用“孝道”打動皇帝。1848年春天,南苑獵場旌旗招展。道光帝決定在這裏舉行一場狩獵,明麵上是春獵,實際上是要看看兒子們的表現。奕騎著白馬,箭無虛發,一天下來獵獲的禽獸堆成小山。道光帝看著英姿颯爽的六兒子,忍不住連連點頭。
可當他轉向四兒子時,卻愣住了,奕詝的箭筒滿滿的,一箭未發。“怎麽回事?”道光帝皺眉問道。奕詝趕緊下馬跪拜:“回父皇,眼下正值春季,鳥獸都在孕育生命。兒臣實在不忍心傷害它們,也不願與弟弟爭搶。”這話可說到道光心坎裏了。老人家最看重仁德,當場就被感動得眼圈發紅。拉著奕詝的手說:“我兒有如此仁心,實乃天下百姓之福啊!”
但道光畢竟是個明白人,過後想想又猶豫了。奕確實太優秀了,讀史書能舉一反三,論政事有獨到見解。於是病重之時,他又把兩個兒子叫到床前做最後考察。奕按照師傅教的,把治國方略說得頭頭是道。
可奕詝呢?一進門就“撲通”跪地,抱著父親的腿大哭:“父皇一定會好起來的!兒臣寧願折壽十年,換父皇安康!”哭得那叫一個情真意切,把病榻上的道光感動得老淚縱橫。1850年正月,道光帝駕崩。當大臣們打開正大光明匾後的錦匣時,都驚訝地發現裏麵居然有兩道諭旨:一道立皇四子奕詝為帝。另一道封皇六子奕為親王。一匣兩諭,這可是大清開國以來頭一遭!奕詝登基成為鹹豐帝後,對這位天才弟弟始終心存忌憚。但奕聰明得很,整天閉門讀書,從不結黨營私。觀察了兩年,鹹豐終於放下心來,正式冊封奕為恭親王。後來太平天國運動爆發,英法聯軍又打進北京。鹹豐帝倉皇出逃時,還是把這個最不放心的弟弟留下來收拾爛攤子。沒想到奕居然談判得有理有據,辦事妥帖周到,成了挽救大清危局的關鍵人物。
這段皇位之爭最耐人尋味的是:爭的時候暗流湧動,爭完了反而兄弟和睦。也許正因為兩人沒有撕破臉,才能在危難時刻攜手合作,造就了晚清曆史上難得一見的兄弟同心共渡難關的佳話。看了這段曆史故事,您覺得道光帝選對繼承人了嗎?如果是您,會選才華橫溢的奕?還是仁厚孝道的奕詝?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