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4 來源:蘭因絮果網作者:輕易不弄你
“鐵飯碗” 備受衝擊。
近日,湖南郴州市發布公告,全市開發區管理機構從15 個精簡至 11 個,縮減比例達27%;開發區管委會內設機構從80 個精簡到 41 個,降幅高達49%,而編製數量,已從815 名減至 680 名,其中處級領導職數減少3 名,科級領導職數減少45 名。
事實上,湖南郴州隻是體製內精簡編製浪潮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多地機構改革頻頻登上熱搜,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河南。
河南省啟動事業機構改革,省直事業機構精簡比例不低於50%,事業編製精簡不低於30%,財政撥款事業編製精簡比例不低於10%,原則上不再保留科級及編製16 名以下的事業單位。
相較於其他地區的漸進式調整,河南此次改革堪稱跑步前進。
而這場聲勢浩大的地方機構改革,核心原因隻有一個:地方財政真的沒錢了,實在難以支撐龐大的開支。
這裏的“沒錢”,一方麵源於支出規模過大,另一方麵則是收入持續萎縮。
先看支出情況。
河南省的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數量多達16 萬個,編製人員超200 萬,此外還有數量龐大的編外人員。
按照常規的編內與編外1:4 的比例推算,整個河南的泛體製內人員總數估計高達數百萬,每十幾個人中就有一個依賴財政供養。
由此,河南省的行政支出占總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17%,遠超全國11.7% 的平均水平。
為了供養額外的行政人員,不得不擠占其他重要領域的資金,財政早已不堪重負。
再看收入方麵。
2023 年河南土地財政收入為 1622 億元,而三年前這一數字為3324 億元,直接腰斬。
另一項重要收入來源是轉移支付。2023 年河南省財政支出達 1.1 萬億元,但稅收與賣地收入總和僅6900 億元,於是中央調撥了5800 億元轉移支付,使其成為僅次於四川的第二大轉移支付接收省。
通常認為,四川獲得最多轉移支付是因為承擔的任務多、犧牲大,而河南獲得較多,恐怕更多是出於“扶貧” 目的。
但“扶貧”久了,中央恐怕也會有顧慮。
況且,轉移支付的資金主要來自沿海發達省份,而這些地區近期受國際因素影響,未來幾年轉移支付的空間不僅難以擴大,反而可能縮減。
多重因素疊加下,河南若不加大改革力度,恐怕會被沉重的財政負擔拖垮。
因此,這次改革的背後折射出兩大變化:
第一,地方盲目擴張思維的終結。過去城市邊界不斷擴大,機構數量膨脹,編內編外人員激增的現象,在如今的大緊縮背景下,都將成為曆史。
第二,地方財政模式走到盡頭。地方財政“去地產化” 已成必然趨勢,各地土地財政的 “水龍頭” 逐漸關閉,必須逐步向稅收財政乃至新一輪資產稅財政轉型。
此次改革雖有“狂飆突進” 之勢,但也有個細節值得關注:就是“減上補下,減縣補鄉”。事業單位的編製並非直接裁員,而是一部分下沉到基層部門,一部分調整到科技、教育、民生等其他領域,這種做法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