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New.4.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tsxingyuan.com/cache/ee/40edb/42563.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New.4.com/func.php on line 115
國本更強,家底更厚,中國工業交出“十四五”成績單

出師無名網出師無名網

國本更強,家底更厚,中國工業交出“十四五”成績單

  文/劉育英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核心動力。9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主題新聞發布會,中國工業“十四五”成績單含金量十足。

  家底更厚:5年製造業增加值增量8萬億元

  製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係,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5年來,中國的“國本”更強,“家底”更厚,工業經濟“壓艙石”作用更加凸顯。

  2020年—2024年,中國全部工業增加值從31.3萬億元增長到40.5萬億元,製造業增加值從26.6萬億元增長到33.6萬億元,整個“十四五”期間製造業增加值增量預計達到8萬億元,對全球製造業增長貢獻率超過30%。

  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製造業門類體係完整優勢更加明顯,在全世界504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大多數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工信部部長李樂成表示,“十四五”以來,工信部推進新型工業化持續走深走實,取得了新的曆史性成就,為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生活水平提供了堅實支撐。

  創新已成製造業發展第一動力。5年來,中國創新投入穩步提升,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研發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超過1.6%,570多家工業企業入圍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產業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進入到“跟跑”加快、“並跑”增多、“領跑”湧現的新階段。

  現代產業體係建設:“煥新”“領跑”“生根”

  在規模增長的同時,中國產業升級步伐加快,先進製造加速壯大。

  2020年—2024年,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年均增長7.9%和8.7%,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提升到34.6%和16.3%。

  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300萬輛,產銷量連續10年保持全球第一;造船業國際市場份額持續全球領先。產業含“綠”量也在持續提升,國家級綠色工廠達到6430家,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不斷降低。

  “十四五”以來,中國建設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係取得了明顯成效。

  傳統產業加快“煥新”。“十四五”以來,46個城市開展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累計建成了230多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和1260家5G工廠,工業機器人新增裝機量占全球的比重超過50%。鋼鐵、水泥熟料等單位產品的綜合能耗總體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新興產業加速“領跑”。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柔性定製、共享製造、智慧物流、智能安防等大量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湧現。累計培育形成60多個新興產業領域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創建23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未來產業加力“生根”。超導量子計算機、光量子計算機實現了量子優越性驗證,激光製造技術整體水平進入國際第一梯隊,人形機器人具備從關鍵芯片、部組件到整機的全產業鏈製造能力,腦機接口應用從醫療領域向教育、工業等領域拓展,生物製造技術在醫藥健康、日化美妝、綠色能源等行業廣泛應用。

  “大國重器”:多空間維度實現突破

  重大技術裝備被譽為國之重器,是科技進步的重要體現,也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撐。“十四五”期間,我國新湧現出了一批以重大技術裝備為代表的國之重器,為超級工程的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十四五’期間,国产AV蜜桃网站堅持自主創新、融合發展,實現了一批標誌性成果的重大突破,培育帶動了關鍵配套企業迅速成長,裝備產業鏈的韌性和競爭力不斷優化,基礎創新和先進製造能力持續增強。”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

  “大國重器”多空間維度實現了突破,上天入地、鑽山探海。

  C919大飛機翱翔藍天,累計交付22架,安全運送旅客超過300萬人次;大型水陸兩棲滅火飛機AG600已經取得了中國民航局的型號合格證和生產許可證,預計年底前將有3架飛機交付使用;長征七號運載天舟九號僅用了3個小時就完成了太空的物資閃送;“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的深度勝利完成了鑽探,“滄淵號”超大直徑盾構機在各重大建設工程中不斷刷新工程掘進紀錄,讓天塹變通途。

  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自商業首航以來至今已經運營了140餘個航次,接待中外旅客超過53萬人次;大洋鑽探船“夢想號”已經正式入列,最大鑽探深度達到1.1萬米,助力科學家探索深海奧秘。

  從人間煙火到生命守護,大國重器增進民生福祉。

  智能高效稻麥聯合收割機1分鍾就能收割600公斤作物,大幅度提高了夏收秋收的效率;“華龍一號”“國和一號”核電機組單台年發電量超過100億度,可以滿足上千萬居民的用電需求;複興號CR450動車投入使用以後,運營時速可以達到400公裏,從北京到上海隻需兩個半小時;高端醫療裝備為人民生命健康保駕護航,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腔鏡軟組織手術機器人研製成功,大大提高了手術的精準度,為患者減輕了創傷痛苦。

  產業基礎:薄弱問題逐步緩解

  李樂成介紹,過去五年,工信部全力實施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和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全鏈條推進技術創新、成果應用、生態構建,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和戰略急需基礎產品實現工程化產業化突破,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船舶等重點產業鏈取得了一批標誌性成果,同步形成百餘項標準和千餘項發明專利,產業基礎薄弱問題逐步緩解,重點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穩步提升。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的關鍵路徑。

  “十四五”期間,工信部新布局了16家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總數達到33家,突破近700項關鍵共性技術,打通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瓶頸。累計認定187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遴選首批241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培育中試平台,架起了產品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橋梁。

  實數融合:邁入全要素協同智能化新階段

  五年來,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加速融合。中國建成了全球最大、覆蓋最廣的網絡基礎設施,5G基站達到459.8萬個,5G應用在礦山、港口、工廠等遍地開花。

  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超340家,重點平台連接設備超過1億台(套),服務企業近400萬家次。工業互聯網實現41個工業大類全覆蓋,打通了工業生產的信息大動脈。

  工信部編製印發12個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指南,建設14個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場景。

  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從標杆引領向規模推廣轉變。中國建成了3.5萬多家基礎級、7000餘家先進級、230多家卓越級智能工廠,推動工藝、裝備、軟件集成創新。

  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加速應用推廣,人形機器人從“舞台上動起來”“賽場上跑起來”向“家庭裏用起來”“工廠裏幹起來”進化。數據顯示,製造業機器人密度達470台/萬人,遠超全球平均水平。

  據介紹,中國製造業全麵創新升級,產線切換靈活調整、自主調優;設備故障精準預測、遠程幹預;產品功能按需生成、個性定義,標誌著我國製造業邁入全要素協同的智能化新階段。

  專精特新:“金字招牌”更加閃亮

  “十四五”期間,中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數量、效益、質量都有顯著提高。截至去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的中小企業數量超過6000萬家,2021年以來平均年新增超過400萬戶。

  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中小企業的用工人數超過1.28億,就業的主渠道作用進一步發揮。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的增加值、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年均增速分別為6.4%、7.4%、5.4%,均高於大型企業。

  過去五年,工信部會同有關部門出台了一係列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如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累計投資項目1981個,投資金額超過690億元,累計有超過2000家專精特新企業在A股上市。工信部聯合財政部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百城試點,支持了超過4.5萬家試點企業實施數字化改造。

  “十四五”以來,工信部梯度培育優質企業,專精特新“金字招牌”的成色更足,新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10萬家,累計超過了14萬家;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數超過了1.46萬家,這些企業平均研發投入的強度超過7%,都高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授權發明專利達到22項,中小企業的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持續增強。

【編輯:胡寒笑】

讚(6003)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出師無名網»國本更強,家底更厚,中國工業交出“十四五”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