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預約25元上門後要價兩千多,開鎖亂象如何規範?

出門了發現忘帶鑰匙,有時候也是難免的事兒,好在,現在手機上的生活服務App非常便捷,“20元開鎖”“30元上門”類似的服務比比皆是。

然而,這份“便捷”卻也暗藏貓膩:不少消費者反映,鎖匠上門後,原本的低價不作數了,價格漲幅遠超預期。更有甚者,線上預約25元的服務,完成後竟被要求支付兩千多元。那麽這種“開鎖刺客”亂象應該如何規範?消費者又該怎樣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呢?

線上預約25元上門後要價兩千多,開鎖亂象如何規範?

前不久,青島的江女士出門忘記帶鑰匙,從本地生活App找了一家開鎖企業,經電話溝通,對方表示開鎖需要50元,開鎖師傅上門後,收費項目卻不斷增多,最終花了300元,“最後他跟我說鎖150元,換鎖50元,上門費100元。”

深圳的李先生也是通過此類平台找到了一家開鎖企業,開鎖師傅反複表示要根據實際情況收費,結果撬了一個C級鎖芯,收費2180元。

“價格表藏在一張團購券裏,跟你說先打電話谘詢,不會先報價,哪怕你主動去問,他們也會含糊其詞。線下派的師傅到了之後,也不會說明價格,而是先開鎖。開完後師傅給我一算賬才發現不對勁——2180元。然後他馬上誘導我繞過平台支付,我掃了他的碼才發現收款方是個人,而不是商家。”

遭遇“天價開鎖”後,李先生通過各種渠道投訴,拿到了該商家的營業執照,卻發現這個名為“社區安防開鎖換鎖”的開鎖店鋪先後上傳過兩張營業執照,營業執照上的地址根本就是“查無此地”。

長沙的王女士發現自己忘帶鑰匙後,通過平台團購了一張30元的開鎖券,以為所有花銷隻有30元,但開鎖師傅上門之後告知需要花費300多元。王女士著急進家門,覺得如果能解決問題這個價格也可以接受,結果最終算賬時,被要價800多元,“他把整個門都撬了,給我換了個新的門鎖,鎖芯、鎖體還有門把手,還有服務費,加起來一共828元。”

線上預約25元上門後要價兩千多,開鎖亂象如何規範?

記者搜索黑貓投訴平台等渠道發現,有不少消費者投訴開鎖收費問題,他們遭遇的套路相似,商家通過第三方平台展示低價團購券吸引顧客,等開鎖時又提出種種困難,收取高額開鎖費用,並引導消費者線下支付,規避監管。

以“開鎖”為關鍵詞搜索美團、高德等本地生活平台,記者發現絕大多數商家都推出了低價開鎖套餐,標價五百塊的開鎖,團購價居然隻要九塊九;多數店鋪也把價格壓到三十元左右。點擊團購券,部分商品在“更多說明”部分會告知30元僅僅是“團購券”的費用,並非全部費用,開鎖實際花費還需要另議。而有的產品僅注明“開鎖費”,沒有更多說明。截至發稿,相關平台並未對此類現象的監管情況做出回複。

山東省家安鎖具研究院負責人李俊付從事開鎖行業20多年,他告訴記者,消費者在平台搜到的開鎖企業,大多進行了廣告投放,30元左右的費用連成本都收不回來,一旦消費者輕信此類價格,就會麵臨開鎖人員上門後的“連環套路”。

“線上的獲客成本太高,形成一個有效的訂單,可能成本就已經200多元了,80塊錢再給你開這個鎖,那就賠錢了,於是就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了。”

線上預約25元上門後要價兩千多,開鎖亂象如何規範?

李俊付介紹,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裝的是防盜等級最高的C級鎖,對開鎖師傅技術要求高,耗時也更長。消費者如果需要普通開鎖,一、二線城市的價格普遍在100元左右,更換鎖芯的費用一般不超過300元。

針對消費者花錢購買開鎖團購券後,又被以各種理由收取額外費用的問題,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介紹,經營者提供的服務應該明碼標價,部分開鎖產品的宣傳並沒有標注價格明細,涉嫌違法。

陳音江認為,消費者隻要能夠證明在下單頁麵中,沒有相關價格說明和提示,就可以要求維修機構退還多收取的費用,如果維修機構或者說維修人員拒絕退還的,可以向消協、向監管部門投訴,請求他們調解。必要時,可以通過法律的手段來維權。

法律專家嶽屾山告訴記者,商家在開鎖過程中不斷提高“要價”,也涉嫌利用優勢地位和專業知識,讓消費者在沒有能力拒絕的情況下完成交易,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侵害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

嶽屾山建議消費者可以保留好開鎖服務的通話記錄或聊天記錄、付款憑證等,並對現場錄音或錄像,這些證據能清晰證明經營者的違法行為。

漯河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