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發表
近日,重慶一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媒體發布了一則以“抵製網絡爛梗進校園”為主題的視頻,收獲不少關注和點讚。視頻中,這名教師發現班上學生使用“唐人”一詞嘲笑同學,經查閱後才得知,該詞已演變為影射“唐氏綜合征”的侮辱性詞語,隨即在班內嚴肅批評並教育了使用該詞的學生。
無需諱言,近年來,以“唐”字指代“唐氏綜合征”,並將其作為侮辱性用語的做法,在網上呈現泛濫的跡象。麵對這一“爛梗”,不乏有人指出其粗鄙惡毒,且有歧視病患之嫌。然而,互聯網社交的匿名屬性,無形中放大了一部分人的攻擊性,使得此類侮辱性語言如同“打不死的小強”一般四處擴散。時至今日,其影響範圍之廣,已經足以讓未成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地模仿和使用。也正因如此,才會出現上述視頻中初中班主任批評、教育學生的一幕。
其實,這早已不是“網絡爛梗”第一次引發擔憂。此前,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69.0%的受訪者擔心“網絡爛梗”泛濫會影響青少年“好好說話”,受訪家長中對此有擔心的比例更高,為74.4%。超半數受訪者認為“網絡爛梗”會導致青少年亂用詞匯和養成不文明的語言習慣。
不容忽視的是,中小學生作為未成年人,其人格品性、價值觀念、行為習慣都尚在養成之中,同時很容易將自己身邊的人,包括網上接觸到的人作為學習、參考的對象。在某種程度上,他們使用“唐人”等性質惡劣的詞語侮辱同學,很可能隻是對“網絡爛梗”的機械模仿,並沒有意識到自身言行所蘊含的惡意。真正令社會擔憂的,也正是未成年人的這種“無意識”。
如果不能及時阻斷“網絡爛梗”對未成年人的負麵影響,並通過正確、有效的教育,使其認識到此類言行錯在哪裏,很可能會在其成長道路上埋下“暗雷”,對其道德觀念的形成造成負麵影響。與此同時,如何正確看待互聯網上的各種現象,合理用網、文明上網,也是新時代傳播環境下,教育者必須要給未成年人補上的一課。
就此而言,重慶這名班主任的教育方法可謂及時有效、恰到好處。從她第一次知道“唐人”這個詞的侮辱性用法來看,她平時對“網絡爛梗”的了解並不算深,但這並沒有影響她對學生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個說法究竟“爛”在哪裏,又為什麽不該說、不能說。一方麵,用網上學來的“爛梗”攻擊同學,本身就是不恰當的做法;另一方麵,用疾病命名的“爛梗”攻擊別人,對真正的患病者也很不尊重。
這種“爛梗”在網上流行的時間長了,很容易讓人“脫敏”,覺得說了也就說了,沒什麽大不了。但是,一旦国产AV蜜桃网站在相對嚴肅的語境下對其含義做出拆解,立刻就會發現其惡劣之處,這也是這則視頻給所有網民的一次提醒。對此,應當有所作為的,不僅是未成年人的教育者,更包括互聯網平台、監管機構以及所有日常參與網絡互動的普通網民。平台需要更積極地識別、處置帶有侮辱性的言論,對惡意傳播者形成震懾;監管部門也應推動建立常態化機製,壓縮“爛梗”滋生的土壤;至於每一個普通用戶,更要在日常交往中自覺抵製、拒絕使用,把“文明說話”作為最基本的網絡修養。
當然,正如有專家所指出的:青少年喜歡玩“梗”有其特殊心理需求,如獲取認同、給自己解壓等。家長和教師要重視網絡現象、網絡亞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適時幫助青少年提高思辨能力和網絡素養,同時也要特別注意一味批評反而可能觸發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因此,教育者在引導時,不僅要指出問題的危害,更要理解青少年的心理動機,提供替代性的表達方式和溝通空間。隻有在批評和理解、約束和關懷之間找到平衡,才能讓青少年真正意識到“爛梗”的不妥,從而自發地放棄使用。
網絡語言塑造著公共空間的氛圍,也影響著下一代的成長。抵製“爛梗”,既是對網絡環境的淨化與優化,也是為了更好地守護青少年健康成長。讓文明用語成為習慣,讓尊重他人內化為自覺,互聯網才能成為真正有益於青少年的一方沃土。
{loop type="link"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