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友夜校”賦能智能建造 農民工變身“數字工匠”

在中建三局數字工程公司長流陂項目的高壓電實訓區,職工楊加開和工友們正體驗著模擬觸電體驗儀,當人把手放在上麵時,智能係統立即觸發沉浸式體驗,模擬人體遇到三級、二級、一級配電電流的體感。實訓區裏配置了各種標準化應急預案可以現場學習——這是近日農民工們在中建三局數字工程公司“工友夜校”學習的一個場景。
該公司在廣東廣州黃邊村項目等重點項目現場強化智能應用,智能放線機器人、焊接機器人等先進裝備已成為工人們提升效率與精度的得力助手。麵對建築行業智能化升級浪潮和一線工友的焦慮,該公司以技能人才升級為引擎,構建“理論+實操+競賽”三位一體的培養體係,引領勞務工人加速從傳統“工”向現代“匠”轉型,為建築行業注入“智造”新動能。該公司打造“工友夜校”與高標準實訓中心,推出包含智能測量、裝配式施工、智能裝備等12門核心課的“數字技能菜單”,工友根據自身崗位實際需求和發展規劃選學。
楊加開是一名建築電氣工人,他與所在班組的工友進行了模擬觸電體驗儀的操作學習。“以前處理這類事故全靠經驗,現在每個步驟都有標準化預案,這有效提高了現場工人應急處理技能水平。”楊加開說。
中建三局數字工程公司項目遍布大灣區多個城市,在項目裏,類似楊加開這樣的農民工有許多。在深業世紀山穀項目,班組長杜林廣通過公司“工友夜校”的BIM建模培訓,學會了用平板電腦瀏覽三維模型,提前讀取管線排布信息。通過模型可視化,提前發現設計圖紙錯漏碰缺,及時反饋項目部協調處理,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和質量。現在,他的班組會議總少不了一台搭載BIM協同平台的平板電腦。在施工過程中,他通過比對模型與現場數據,發現了現場施工誤差導致的風管偏移問題,團隊及時調整後避免了大麵積返工。如今,他帶領的班組將安裝誤差控製在3毫米內。
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在多個項目內,公司精心打造多樣化智能設備空間,以數智技術賦能項目全周期生命管理。去年以來,通過“工友夜校”與高標準實訓中心培訓,已有逾300名工地農民工通過嚴格考核,獲得公司認證的“數字工匠”,27人成長為項目數字化管理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