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4 來源:禍福無門網作者:反彈琵琶_nYik
科技日報記者 吳純新 通訊員 李麗珠
9月初的武漢,暑氣尚未完全褪去。午夜的武漢火車站通信機房裏,一道刺目的紅光急促閃爍,打破了深夜的靜謐。“天窗點到!”隨著指令傳來,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武漢通信段通信工李凱拎起工具包,快步奔赴鐵軌旁的操作台。
李凱屏住呼吸,指尖捏著細如發絲的纖芯,在放大鏡下對準刻度線。“嗡——”熔接機發出輕響,屏幕上的兩根光纖精準貼合,誤差控製在0.1毫米以內。“通信係統就是‘中樞神經’,国产AV蜜桃网站接好的每一根光纖,都是保障列車信息傳遞的‘生命線’。”直起身時,李凱額頭已沁出汗,眼睛卻始終盯著設備屏幕。
“使命必達的執著,從未改變”
2001年,剛退伍的李凱,背著迷彩包走進鐵路通信車間。迎麵而來的滿牆線路圖,讓習慣了鋼槍與隊列的他犯了難。李凱說,第一次跟師父外出作業時,看到師父行雲流水地完成光纖接續,他自告奮勇想試試,結果一上手就捏斷了3根纖芯。
“這活兒是‘繡花功’,靠的是巧勁和耐心,不是你在部隊練的‘硬勁’能搞定的。”師父的話砸在李凱心裏。從那天起,他把工區當成新的“戰場”:床頭貼滿光纜色譜表,睡前必看一遍;口袋裏裝著接續筆記,遇到不懂的就記下來;工具包裏常年背著報廢光纖,休息時就拿出來練。
不到一年,李凱不僅摸清了光纜接續的所有工藝標準,還在段裏的通信工技能競賽中嶄露頭角。很快,他作為技術骨幹被抽調參與滬漢蓉鐵路武康二線建設。
建設期間,一場暴雨衝斷了骨幹通信光纜。若不及時搶通,後續施工進度和線路開通運營都會受影響。李凱接到消息,扛著20斤重的熔接設備,跳進狹窄的光纜井。搖晃的作業平台上,他一手扶著井壁保持平衡,一手操作熔接機,25分鍾內完成12芯光纜的開纜、接續、封盒作業。
李凱說,那天渾身濕透的他站在光纜井邊,看著遠處鐵軌延伸的方向,忽然明白:“守護的陣地變了,但使命必達的執著,從未改變。”
“哪裏有難題,哪裏就是戰場”
憑借快、準、穩的光纖接續技藝,2011年李凱被授予“全路技術能手”稱號,2018年獲評“鐵路工匠”,2025年成為湖北省第一批特級技師。
今年春運期間,武漢高鐵列車開行密度顯著提升,平均每5分鍾便有一列列車駛出。武漢通信段管轄範圍內的孝橫15通信基站,地處京廣高鐵與滬蓉高鐵交匯處的隧道口。該基站突然出現多徑幹擾問題,導致機車與地麵之間的通信信號出現“時差”。如果這一問題不能被及時解決,可能會對高鐵行車調度工作造成影響。技術團隊很快找到症結並提出解決方案:統一基站信號收發端尾纖長度。不過,要把數百米長的光纖放進不足一米寬的配線櫃,收納成了難題。
“哪裏有難題,哪裏就是戰場。”李凱主動接手,兩天內往返基站數十次,拿著尺子丈量配線櫃,畫圖、修改、測試,最終琢磨出3D打印定製光纖收容盤的辦法。當他左手拖著定製好的收容盤,右手操作熔接機,看著屏幕裏兩根光纖在火花中完美熔接時,隧道口傳來列車呼嘯而過的聲音。
“自己能幹不算本事,得讓更多人接住‘接力棒’。”他說。
2020年12月,李凱鐵路通信工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他把“傳道授業”當成新使命,將多年積累的檢修心得整理成《光纖接續操作指南》,把自己的絕活拍成教學視頻,從色譜識別到故障排查,每一個細節都講得明明白白。
在他的帶動下,工作室成員快速成長,先後有5人獲評省部級技術能手、12人獲評公司級技術能手,15人取得技師及以上職稱。
“真正的匠心,從來不是冰冷的精度,而是把‘鐵’的意誌、‘光’的溫暖,揉進每一次接續、每一次排查裏。”李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