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7 來源:含哺鼓腹網作者:阿斯蘭1985
一旦形成了這樣的機製,其實便無所謂線上線下,學生的聲音也都能被納入同一套規則體係加以處理,保證問題不被遺漏,回應也不因渠道不同而失衡。
夏研丨媒體評論員
9月7日早間,中國人民大學旗下微信公眾號“RUC小浪花”發文確認,現任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的張東剛已開設小紅書賬號“人大剛子”,與學生線上交流。這一消息,迅速引發輿論關注。
社交媒體截圖
從現狀來看,“剛子書記”開社交賬號,不隻是觸網這麽簡單,而是真的試圖撬動校園治理。比如有學生提出提高博士生工資的問題,他回複:“告訴同學們,今天下午我組織有關部門專題進行了研究,敬請期待!”有學生提出通州校區與中關村校區班車過早結束的問題,他回複:“馬上研究,盡快優化,照顧好自己的學生。”
不僅他自己上網,而且似乎還搬來了一個“管理團隊”。比如有學生提出圖書館電梯有異響,人大綜合保障部部長朱岩就迅速回複“檢修中”,圖書館館長張斌也回複“已通知物業,正在檢查維修”,等等。
社交媒體截圖
而據報道,張東剛確實建議“請每部處長亮明身份、立馬下場、及時回複、快速解決(問題)!這樣,與我打好配合!”由此可見,人民大學的學校管理,從書記開設社交平台賬號開始,恐怕會迎來一段別開生麵的階段。
這應當得到肯定。畢竟,敢於上網、直麵多元的輿論與眾多不可預測的評論,這確實需要一定的勇氣。而且也因為這些問題全都攤開在互聯網上,都在眾目睽睽之下期待一個解答,這也會讓校方無法回避,必須動真格地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學校需要繃緊神經、提高效率,做好應對網友的準備。
這種變化,相信會潛移默化地重塑校園治理的生態。學校這種真誠、直接的態度,相信也會被學生和公眾捕捉,這事實上拉近了學生和學校的距離,也讓校園治理從“圍著文件轉”變成“圍著網絡轉”,一些管理措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會有所轉移。
不過,也應當思考的是,網絡引發的巨大關注,讓學生仿佛抓住了一個“聯係領導”“反映問題”的渠道,這是否也說明常規路徑其實不那麽充足?就像“修電梯”這樣的小事,原本是一個找管理人員“說一嘴”的問題,卻也成了一個網絡留言,這多少能說明點問題——學生可能不知道這時候該找誰。
另外,像博士生工資這類“複雜”問題,隻怕存在也並非一日,學生大概也通過種種渠道表達過訴求。當學生湧向校領導的評論區,這是對校領導的信賴,但也可能是對傳統方式的冷感。學生大概相信,這種直達領導的方式才是更有效的。
可以想象,“書記上網”固然新鮮,但網絡留言也是瞬息萬變的,每一條留言都“已讀必回”恐怕並不現實。那麽更關鍵是,能否把這種即時反饋變成製度化安排。
比如校方對問題的頻次進行分類、定量梳理,確立事項的優先級;建立常態化的回應機製,並形成透明的追蹤流程;明確責任部門和時限,定期對處理結果進行回顧與評估等。總之,應當通過這種流程規範,將“網絡陳情”變成一種可預期、可追蹤、可考核的治理渠道,從而讓偶發的網絡互動真正沉澱為製度化的校園治理經驗。
而一旦形成了這樣的機製,其實便無所謂線上線下,哪怕在校務會議、意見征集箱,甚至是日常的麵對麵交流中,學生的聲音也都能被納入同一套規則體係加以處理,保證問題不被遺漏,回應也不因渠道不同而失衡。
歸根到底,校領導開設賬號應當成為一個契機,把網絡互動轉化為製度化的治理,把個別事件提煉為普遍的操作規則。如果能夠做到這些,那麽“書記上網”就不會隻是一時的輿論熱鬧,而是成為一場有意義的、推動校園治理進步的實驗。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編輯:郝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