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模式口塑造首都曆史文化新地標

北京日報記者 陳雪檸

昨天,記者從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獲悉,《模式口曆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2024年—2035年)》獲得批複,成為《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施行以來,全市首個獲批的曆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規劃明確8項街區保護內容,將引導模式口成為首都曆史文化新地標。

體現三大曆史文化價值

模式口曆史文化街區位於石景山區中部、翠微山麓,是京西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本市公布的第二批曆史文化街區。

54公頃的街區內,曆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既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法海寺和承恩寺,也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田義墓等。東西向的模式口大街是北京通往塞外的“駝鈴古道”,至今仍保留著完整的空間結構與街巷肌理。

模式口的曆史文化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麵?規劃提出,模式口是京西古道帶動區域發展的曆史見證、京畿傳統村落格局的活態範例、山水城文化融合的物質載體。

“模式口是物資入京的必經之路和重要物流轉運站。隨著造車廠、大車店、餐飲等店鋪興起,這裏逐步發展出居住、商業、倉儲、馬棚等功能,形成前店後宅、前倉後宅等具有特色的建築聚落。”相關負責人介紹,模式口在曆史上曾設官府機構,並管轄周邊村莊,是京西重要的軍事戰略重鎮。它的山水環境優越,是傳統村落選址的典範。

曆史建築不得擅自拆除

規劃提出,模式口的街區保護內容共8項。其中,《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中明確的保護內容有5項,包括不可移動文物14處、曆史建築8處、傳統胡同2條、傳統地名2處、古樹名木67棵。此外還有支撐街區核心價值特色的保護內容3項,包括傳統風貌建築、曆史構築物等。

根據規劃,模式口核心保護範圍麵積15.44公頃,為曆史風貌集中展示區域;其餘為街區發展建設控製區域和山水格局保護區域。

對於不同類型的院落,規劃提出相應的保護要求。例如,針對不可移動文物院落,要求完整保留院落曆史格局原貌,拆除院內非文物建築,完整保持院落原有尺度等;針對曆史建築院落,要求保留院落主體格局,逐步整治與格局不相符的建築物和構築物等;對於曆史格局有保護價值但主體格局未保留的院落,要求有條件時采用恢複性修建的方式恢複曆史格局。

在建築保護更新層麵,規劃要求,不可移動文物、曆史建築及潛在曆史建築不得擅自遷移、拆除;一般傳統風貌建築應以維護修繕為主;與傳統風貌協調的現代建築近期可保留,改建時應恢複傳統建築形式。

以院落為單元漸進式更新

曆史文化街區堅持保護優先。規劃明確,模式口街區保護範圍內的建設活動,應符合建設控製要求,在高度、體量、色彩等方麵與曆史風貌相協調,延續街區整體肌理。

街區更新激發城市活力。模式口將以院落為基本單元,進行漸進式更新,保持生活延續性,逐步實現街區內原居民、新居民、就業人員在胡同、院落裏共生。同時,在現有設施基礎上新增部分公共服務設施與基礎設施,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加強對街道環境的空間整治,融入京西文化元素,打造精細化、高品質的公共空間。

如今,走在模式口大街,處處可以感受到古韻與活力的碰撞,特色餐飲、咖啡館、藝術館等時尚業態聚集,吸引著年輕人走進老鎮打卡。此次規劃明確,模式口要打造集曆史文化保護展示、旅遊休閑活動、生活居住功能於一體的複合型街區。

相關負責人表示,以規劃為引領,模式口曆史文化街區將實現全麵保護複興,塑造首都曆史文化新地標,打造曆史文化保護傳承與城市更新發展相融合的示範樣板。

鶴壁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