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09 來源:傍若無人網作者:無聊時看看體育
當黎明劃破天際,城市蘇醒了,一天的忙碌悄然啟動。地鐵閘機前,刷碼進站的身影絡繹不絕;交通大屏上,實時數據閃爍跳動;十字路口上,紅綠燈精準切換,車流有序穿梭——
這一切的背後,都有一顆看不見的“智慧心髒”,以全域數字化轉型叩響超大城市治理未來之門,也因此讓外界看見了廣州的獨特實力。
9月4日,在上海舉行的世界智慧城市大會中國&區域頒獎典禮上,廣州榮獲2025世界智慧城市大獎·中國最高榮譽“城市大獎”和“能源與環境大獎”。
世界智慧城市大獎由全球智慧城市大會組織,被譽為智慧城市行業領域的“奧斯卡”。“城市大獎”是大會設立的最高榮譽,每年僅有一座城市獲此殊榮,分量之重不言而喻。
獎項背後,是城市智慧的真實實踐與能力檢驗。自2008年“智慧地球”理念提出後,“智慧城市”的概念應運而生,距今已有17個年頭。到底何種城市才是智慧城市?或許在廣州能找到答案。
南方日報記者 吳雨倫 通訊員 穗政數宣
超級大腦“智”理有方
每天,廣州地鐵的列車呼嘯進站,乘客像潮水般湧入車廂。
在“穗智管”智慧城市運行中心,調度大廳的大屏幕上,曲線圖和熱力圖不斷跳動:哪一條線路繁忙起來了,哪個站口人流開始聚集,都清清楚楚。
過去,這樣的判斷往往依賴經驗和現場觀察,如今,數據就像是“提前吹來的一陣風”,讓人對即將到來的高峰胸有成竹。
這樣的從容並非偶然。
2020年,廣州創新打造“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平台,建成廣州市智慧城市運行中心,構建維係城市運行的“超級大腦”。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艘巨輪,“穗智管”就是船長麵前的駕駛艙:屏幕上的儀表盤閃爍著溫度、風力、客流、能耗等各類數據,不必親臨每一個角落,就能全麵感知城市的運行狀態。
它又像一張完整的“神經網絡”,把分布在全城的攝像頭、傳感器、業務係統緊緊編織在一起,一旦某個環節出現異常,就能第一時間傳遞信號,促使“大腦”迅速做出反應。
而數字孿生的能力,則像是一麵虛擬的鏡子,照出一座與現實相似的“數字廣州”,讓管理者不僅能看到此時此刻的情況,還能通過模擬預測提前看到未來的風險。
要讓“超級大腦”聰明運轉,必須“耳聰目明”。
廣州首創治理要素數據“五張圖”,這五張圖就像城市的“五官”:有的記錄人和地的分布,有的描摹道路和水係的脈絡,有的呈現經濟運行的肌理……把這些碎片化的信息拚接在一起,城市的畫像就完整了。
“通過城市大數據中台,構建標準化數據交換體係,整合多源業務數據與共享流程,有效破除部門壁壘,實現全市40個委辦局、11個行政區的全麵覆蓋,對接業務係統114個,歸集城市運行數據超170億條。”廣州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數字城市處副處長段飛說。
就這樣,這些數據形成3000多個體征指標,能24小時不間斷監測風險,像醫生一樣為城市做“體檢”,既看當下的健康狀況,也做長遠的預警防護。
在交通領域,這個“大腦”展現出鮮活的能量。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樞紐,廣州每天要承載巨大的交通壓力,此前,廣州地鐵單日客流量就曾突破1200萬人次。
在“穗智管”的大屏幕上,高峰站點的進出站人數都被繪製成趨勢曲線圖。珠江新城、體育西等重點換乘樞紐的實時客流情況清晰呈現,高峰時段客流密度達到一定程度,係統會及時通知到工作人員進行處置。
遇到台風和暴雨時,穗智管的作用更像是城市的“預警雷達”。
在指揮大廳的大屏一側,風力、降水、氣溫的實時動態分布圖一目了然。而另一側的過往曆史數據像一份厚厚的“病曆本”,20年來的風雨軌跡清晰可查,讓人一對比就能知道當前風險是否超常。在出現災害性天氣時,為政府部門提供定時、定點、定量精細化氣象要素預報預警。
正是通過這種全息感知、實時思考和精準行動,廣州正在探索超大城市全周期數字化治理的新路。“超級大腦”不斷迭代,像大樹一樣枝繁葉茂,雲、網、數互聯互通,形成堅實的根係。它讓這座承載2000多萬人口的城市,既能應對眼前的繁忙與挑戰,又能從容迎向未來的風雨與希望。
智慧政務便捷高效
廣州的智慧,是有溫度的智慧。這點在廣州市政務服務大廳體現得淋漓盡致。
清晨的細雨剛停,廣州市政務服務中心的服務已經開始了。大廳一角的24小時自助服務區,安靜地排列著“9+2”台機器——政務服務一體機、房產查詢終端、辦稅終端、公安服務機……它們像一排不知疲倦的“值守者”,一年365天不打烊。
“這兩台黑色的設備是駕駛證自助體檢機,隻要走進去,最快一分鍾就能完成體檢並出具結果。”廣州市政務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道。
不遠處,是港澳跨境通辦專區。一台來自澳門的自助機引來人們駐足。這是澳門特區政府6月底在內地投放的首批設備,可以辦理36項事項。
旁邊則是香港特區政府去年投放的跨境服務機器。在屏幕上點開公司登記業務,係統會逐步提示申請資格、流程和繳費方式,讓身在廣州的香港市民不必再往返穗港澳。數據在跨境流動,服務落在市民身邊。
如果說跨境設備展示了城市治理的開放,那麽AI智能導辦助手“慧辦小精靈”則體現了貼心的智慧服務。它的智慧大腦源自DeepSeek大模型,整合了近10萬條辦事指南。
“設立合夥企業的條件是什麽?需要什麽材料?”幾秒鍾後,屏幕上跳出了清晰答案,機器像一位懂政策、會思考、高效率的同事,耐心解答各種疑問。
對於AI大模型出現的“幻覺”問題,廣州市也有自己的解法。
“国产AV蜜桃网站通過采用知識庫精準搜索和大模型的方法,解決大模型的幻覺現象,輸出專業清晰穩定的解答。”廣州市政務服務中心主任邢詒海介紹說,該中心通過在本地知識庫裏進行精準預設,明晰信息源自本地知識庫還是網絡大模型的自動搜索,做明確的切割,這樣答案能更加精準。
為讓服務更快,廣州還引入了RPA流程自動化機器人。它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助手”,能自動獲取包括組織機構代碼、法定代表人等業務辦理涉及的多項基本信息,將信息獲取效率提升60%。
“以前有的業務需要四個人辦理,現在一個機器人就能完成,大大節約人力。”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說。
體貼入微的智慧之城
廣州深知,作為智慧城市不僅要快,更是體貼入微。
為了方便群眾異地辦理業務,廣州設立“雲窗口”,通過該窗口,人在廣州,就能辦好北京的就業登記。
群眾、企業可連線遠程座席,谘詢和辦理本市及全國其他地區所有上線的政務服務,實現業務跨層級、跨區域辦理,進一步減少企業群眾跑腿次數,推動政務服務從“能辦”向“好辦”轉變。
截至目前,廣州已開設市、區、鎮(街)三級“雲窗口”302個,組建7333人的“雲座席”隊伍。雲窗口如今已覆蓋全國15省39城,累計服務超過16萬人次。
大廳裏,有專門針對特殊群體配置政務信息無障礙交流終端,提供語音文字實時轉換、多種方言在線翻譯及中英文互譯、圖像及字體多倍放大、輔助照明等服務;在“雲窗口”服務中引入在線手語翻譯,“雲座席”提供遠程導辦服務,有效協助特殊群體減少智能技術使用障礙。
廣州市政務服務中心不僅關注“辦得了”,更強調“辦得好”。為了回應群眾的緊急需求和痛點難點,專門設置了“急事急辦”窗口和“辦不成事”反映專窗;而麵向市場主體,則搭建起覆蓋全周期的“穗愛企”平台,為 340多萬家企業提供暖心谘詢和幫辦服務。
機器的高效、數據的智慧、窗口的耐心,共同織就了一張有溫度的服務網絡。
在這裏,智慧城市不隻是大屏上的數字,也不是冷冰冰的算法,而是隨時可用的便利、細節裏的人文關懷,以及麵對群眾時的一句“我幫您”。
廣州,正用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溫度,讓智慧城市的觸角走進千家萬戶,讓一座超大城市的治理更有人情味。
【編輯: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