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5 來源:款款而談網作者:別情_MYRt
当叶珂在直播里斩钉截铁地甩出一句“哪有这玩意啊,真的不要去被骗钱了”时,她不止是在为自己澄清,更是撕开了“名媛培训班”那层看似华丽的伪装,露出了其背后收割女性焦虑的真实面目。
从调侃到辟谣,名媛班的荒诞底色藏不住了叶珂因早前的“吃蛋糕”事件,被网友调侃“偷偷上了名媛培训班”。换作旁人或许一笑了之,但她却在直播里较真起来:后来听说真有人在上海搞了这个班,我当时气得不行,真的别为这破事浪费钱。
这股“名媛培训班”的风,早年就刮起来了。彼时它靠着帮普通女性嫁入豪门的噱头,赚足了眼球。课程涵盖整容、礼仪集训、奢侈品认知打造,号称能让你从灰姑娘一键变身“名媛”,顺利跻身上流社会。听起来像极了童话桥段,但现实从不是童话,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生意局。
“嫁豪门”的捷径梦,为何总有女性心甘情愿买单?说到底,还是“焦虑”在推波助澜。社会对女性的成功定义,有时狭隘得让人窒息。好像女性只有嫁个有钱人,才算人生赢家。这种焦虑被商家精准捕捉,包装成“名媛培训班”仿佛只要你肯花钱,就能掌握上流社会的“通关密码”,一步登天。还真有人信了,她们抱着“投资自己”的心态,砸钱去学怎么优雅端起红酒杯、怎么一眼认出限量款奢侈品、怎么在社交场“游刃有余”。可这些浮于表面的技巧,真能敲开豪门的大门吗?恐怕连门轴都摸不着。真正的圈层壁垒,从不是靠几天培训就能打破的;那些所谓的“贵族礼仪”,在真实的上流社会里,可能只是个贻笑大方的笑话。
网络调侃的背后,是对女性的标签化狂欢叶珂被调侃“上名媛班”,也折射出网络舆论的一种惯性。总爱给女性贴标签,一旦女性有点消费行为、有点社交动态,就会被自动关联到“名媛嫁豪门”的叙事里。这种调侃看似无伤大雅,实则是把女性的价值和“攀附豪门”强行绑定,全然忽略了她们自身的努力与成就。
叶珂的愤怒很真实,因为这种谣言不止是对她个人的误解,更是在无形中给“名媛培训班”站台,让那些本就蠢蠢欲动的人觉得“说不定真有捷径可走”。而她的辟谣,相当于在给所有女性敲警钟:别傻了,这就是个骗局。名媛班的本质:用“阶层跨越”的大饼,收割智商税拆解名媛班的套路,其实简单得可笑:先制造焦虑(你不够好,嫁不进豪门),再画张大饼(学了我的课,就能挤进上流社会),最后收割韭菜(高价课程源源不断)。
可细想就会发现,这逻辑满是漏洞。整容有风险,失败了谁来兜底?礼仪学了,没场合施展怎么办?奢侈品认知学得再精通,没有经济实力支撑,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虚荣。说白了,这就是利用女性对“捷径”的渴望,把她们当成待割的韭菜。现实中,真有女性砸了几万甚至几十万去报名,结果呢?钱花了,豪门梦碎了,有的还落得整容失败、负债累累的下场。这哪是提升自我,分明是自我毁灭。真正的女性价值,从不需要“名媛班”来定义叶珂能在直播里坦荡辟谣,底气源于她有自己的事业和个人价值。她不需要靠“名媛”这个标签来证明什么,这才是女性该有的清醒。真正的独立和成长,从来不是靠嫁入豪门,也不是靠所谓的“名媛培训”。它是靠你自己的学识、能力、修养,是你在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是你在生活里展现的智慧。这些东西,别人拿不走,也骗不了,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别让捷径梦,变成坑自己的陷阱“名媛培训班”就像一个精致的泡沫,看起来光鲜亮丽,一戳就破。它利用的是人性的弱点,贩卖的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叶珂的辟谣,给所有女性提了个醒:与其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捷径”上,不如把钱和精力花在真正能提升自己的地方。读书、学习技能、拓展认知……这些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让你真正拥有对抗生活的底气。
别让“嫁豪门”的捷径梦,最终变成割自己韭菜的陷阱。女性的价值,从来不是靠别人定义,更不是靠一个培训班就能包装出来的。清醒一点,才能活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