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重庆知青小伙,岁娃的寡妇,至今仍生活在大山里
1974年初春的一个微凉清晨,20岁的重庆知青张志远踏着泥泞的山路,冒着小雨来到寡妇胡庭秀的土坯房前。他深吸一口气,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将肩上的铺盖卷重重地扔在炕上。正在给四个孩子穿衣服的胡庭秀惊得手一抖,半旧的棉袄从指间滑落。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个看似平常的清晨,会成为改变两人命运的转折点。
胡庭秀的手指僵在半空,粗糙的指节微微发抖。张志远却像往常一样自然地蹲下身,从灶台上的铁锅里舀了碗冒着热气的萝卜汤。他招呼着孩子们围过来吃饭,声音里带着刻意装出来的轻松。四个孩子欢快地围拢过来,最小的女儿还亲昵地拽着他的衣角。胡庭秀终于找回自己的声音,颤抖着问:\"志远兄弟,你这是......出啥事了?\"张志远低头搅动着碗里的汤,突然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今天我娶你!\"这句话像惊雷般在狭小的土屋里炸开。
胡庭秀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顺着她憔悴的脸颊滚落。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追问道:\"你再说一遍?\"张志远放下碗,一字一顿地重复:\"我-娶-你!就今天。\"这个回答让胡庭秀双腿发软,她扶着土墙才没瘫坐在地上。自从丈夫去世后,这个比她岁的知青就天天来帮忙,劈柴挑水,教孩子们识字。昨天她狠心赶他走,就是怕村里人的闲言碎语。没想到他今天竟带着铺盖卷来提亲,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让她既感动又惶恐。
两年前,18岁的张志远随着知青队伍来到四川南江。记得那天,佘林海赶着毛驴车走了两个多小时山路来接他们。这个憨厚的庄稼汉把张志远安排在自家隔壁,经常叫他来吃饭。第一次干农活时,城里长大的张志远手上磨出血泡,脸上也被树枝划伤,躲在田埂边偷偷抹眼泪。佘林海发现后,当晚就揣着热腾腾的烤红薯来敲门,用浓重的乡音说:\"兄弟,趁热吃!以后就叫我大哥吧。\"从那天起,佘林海夫妇就把这个城里来的知青当成了亲弟弟。
胡庭秀待他尤其好。她总是默默收走他换下的脏衣服,缝补浆洗得干干净净。农闲时,张志远就教四个孩子认字,给他们讲城里的新鲜事。渐渐地,这个异乡知青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温暖。然而好景不长,一个深秋的傍晚,佘林海帮亲戚干活回来突然吐血不止,送到医院时已经奄奄一息。大夫把张志远叫到走廊,沉重地告诉他:\"是晚期肺癌,准备后事吧。\"
19岁的张志远开始了医院和田间两头跑的日子。他把自己所有的粮票都换成病号饭,每天干完活就摸黑走山路去医院,给佘大哥擦身喂药。最让他难忘的是那个黄昏,佘林海用尽最后的力气在他耳边说:\"我要走了...就放心不下...\"话没说完,这个待他如亲弟弟的汉子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佘林海走后,胡庭秀的天塌了。这个从小失去双亲的女人,如今又失去了丈夫。她整日呆坐,不久就病倒在床。张志远主动担起了照顾全家的责任,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去给孩子们做饭、辅导功课。村里人开始说闲话,终于有一天,胡庭秀红着眼眶说:\"明天别来了,我怕人说闲话。\"张志远沉默地做完晚饭就离开了,但第二天清晨,他带着铺盖卷出现在门口,说出了那句改变两人一生的话。
婚后的日子比想象中更艰难。20出头的张志远成了六个孩子的父亲(包括后来生育的一双儿女)。为了养活这个家,他起早贪黑地劳作,常常累得眼前发黑。有次胡庭秀等到天黑都不见他回来,孩子们去田里找,发现他晕倒在犁沟里。即便这样,当重庆的家人劝他回城时,他坚定地留了下来。1980年知青返城时,工作组的同志特意来找他:\"这是最后机会了。\"那晚胡庭秀哭着劝他回去,却只听到丈夫疲惫的鼾声——这个沉默的男人用最朴实的方式做出了选择。
如年过去,他们的孙辈都在城里安了家。老两口却始终舍不得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山村。2006年,善良的胡庭秀在县城收养了个被遗弃的女婴,给这个家又添了个小孙女。现在,年迈的张志远虽然不再下地,但仍在院子里养些鸡鸭。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佘大哥,想起那个改变命运的清晨。有人问他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这个黝黑瘦小的老人总是笑笑:\"做人要讲良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张志远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