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鹊虹:那些未曾留意却改变学生的教育瞬间

今天早上,在我的微信公众号留言板上,收到了一个学生的信息:
“迟来的节日快乐,周老师!是因为这两天都在忙着迎接我自己的新同学。犹记得十五年前的毕业前夕,周老师您拿着好多地方的照片给我们说,希望我们以后走过很多地方,看看这个世界,如果有缘再把照片给您看看。我拿到了那张香港的照片,于是开启了我‘看世界’的兴趣,也让我开始喜欢上这个世间。
这些年我走过了很多地方,也成了大学老师。我的孩子们不能和一中的孩子比,他们大多家庭条件算不上好,更别说去过很多地方,但是他们也有梦想,也懂奋斗,我把这些年看过的风景讲给他们,就是把您交给我的‘向往’也交给了他们,让他们知道世界广阔,无不可为。于是成为老师的这十年,我也收获了一些更广阔的‘世界’。
所以,一直很想给您说一句谢谢,哪怕在您漫长的执教生涯中我是最微不足道的一个,但是也想让您知道,有这么一个学生,被你改变过,现在也在把这份温柔努力传递给别人。
因为遇到过您,我知道了遇到一个好的老师的重要性,所以我也想努力成为这样的老师。”
2017年,我开设了摄影校本选修课,带着孩子们在学校里面拍照摄影。2020年,我收到一个学生从美国罗德岛艺术学院寄来的明信片,是她自拍照做成的明信片——画面上,重重的帷幕之下,她羞涩地露出半张脸;明信片背后写了满满一大片文字:
“您所教的摄影课,对于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课,毫不夸张的说,对我的人生产生了一些影响,虽然您在课上所教的只是一些很基础的知识,但让我更认真的看待摄影这件事。这也导致了我选择艺术作为我未来的职业方向,并且在我的作品集中,摄影也成为我的亮点之一。也是近来,我才意识到了我人生中这些渺小潜移默化的改变……”
这个孩子现在在北京,是一位非常出名的新锐装置艺术家,也是腾讯指尖艺术家的上榜人物。 有一年,我到北京出差,遇到了当年教过的一个学生,现在已经成为行业领域中非常优秀的人才,在国家某部委工作。他回忆说:
“在快要高考的一天晚上,我心情非常郁闷,因为家庭学习等各方面的原因,心理压力也特别大。周老师说,别看书了,出去走走,就带着他在学广场和荷花池边,走了很多圈。我记得特别深,那天晚上,乌云遮着月亮。老师说,你看天上的月亮,在云层遮挡下,忽明忽暗,其实人生也是如此,有各种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但是只要你像明月一样澄澈,无论云朵怎样阻隔,最终还是会澄澈的照耀在天上。只要我们内心知道那轮明月,它就不是昏暗的,不是灰色的。这几句话让我很受触动,所以后面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很多问题,我都能够想起那天晚上周老师讲的这一段话,也很容易就豁然开朗。”
一批二十多年前的学生回到校园,在跟他们交流的时候,一位学生悄悄跟我说,有一天做操的时候,我觉得他在队列中不守纪律,把他劈头盖脸一顿批评——其实老师搞错了,是另外一个人,他觉得很冤枉,想反驳,但是也没给他机会。现在他可以充满回忆、满面笑容地谈论这个事情,我不知道当年他的心情该是多委屈。我理解那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被冤枉。
这些事情到现在记忆都已经很模糊了。选修课上这个女孩子文文静静,似乎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似乎记得曾经带着学生在广场和荷花池边散步聊天,但是完全记不起我说过什么话了。至于毕业前给他们发照片,在做操的时候批评的一个学生,我已完全没有任何印象了。刚当老师的时候,年轻气盛,高度相信自己,有一些事情判断不准确,一根筋的冲撞,这些都是年轻老师的典型特点。
十五年后的一条信息,让我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那个曾经接过照片的少年,如今已成为传播"向往"的大学教师。当年毕业前随手分发的照片,竟成为他走向世界的起点,更成为他如今传递给学生的精神火种。
摄影选修课上,那个安静的女孩,若干年后从罗德岛寄来明信片,告诉我那门课程如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从基础技巧的传授到艺术道路的选择,最终成为知名新锐艺术家。
那个高三夜晚在荷花池边的漫步,我对乌云和明月的即兴比喻,竟成为学生日后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精神支柱。
那名在操场被我冤枉的孩子,已经年届中年,如今的谈笑风生,是否已经真正释怀?
教育中最深刻的真理,往往隐藏在最不经意的细节里。那些我们精心准备的教案、全力组织的活动,随着时间流逝可能在学生记忆中渐渐模糊;而某个无意间的举动、一句随口的话语,却可能如种子般深埋心田,在岁月滋养下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无法完全预测或控制自己的教育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正因如此,教师必须对每一个教育瞬间保持敬畏——无论是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还是偶然发生的教育互动。这些"教育微观时刻"之所以具有如此持久的影响力,是因为它们往往发生在真实的情感连接中,超越了刻意设计的教学场景,直击学生内心需求。当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教师的一句鼓励、一个榜样,都可能成为他们自我建构的重要参照。
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细节,一些具体环境的影响,某一个事件的处置处理,可能在不经意间,就会成为一道温暖的光,照亮孩子们的世界,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而且这束光因为是在青年时期可能会有更加恒久和长远的影响。但也可能,因为偶尔的不经意,说出的某一句话,某一个事情的处理,甚至某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可能在孩子们心中扎下一根刺,成为他们一生当中隐伏的某一个痛点。
每个教师都应当思考:我们是要成为学生生命中的光,还是无意中留下的刺?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宏大的教育宣言中,而在日常的细微处——一次耐心地解答,一个公正的评价,一份真诚的赞赏。
教育就像把一块石头投入湖中,我们永远不知道涟漪会扩散多远。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当慎于初、谨于微,让每个教育瞬间都承载善意与智慧。
《淮南子·说林训》说: “圣人谨小慎微,动不失时。”真正的教育伟业,正成就于这些细微处的永不松懈。
——2025日于重庆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