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明确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路线图”
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近日,陕西省西安市教育局印发《西安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聚焦全面培养学生基础教育阶段人工智能素养,构建从环境支撑、课程体系、师资培训到应用场景的完整生态。《方案》提出,年,西安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覆盖率达%以上,基本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方案》的出台,系统描绘了西安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未来三年的发展蓝图。”西安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将有助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助力西安教育高质量发展。
融入地域文化特色
根据《方案》,西安将通过建强用好西安市智慧教育大平台、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升级智慧教育基础环境等措施,优化人工智能教育基础环境体系。
《方案》提出,西安将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基座,构建算力支持中心与大模型服务底座,为人工智能课程、精准化教学等应用提供支撑。同时,西安鼓励区县、开发区、学校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合作,建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提升师生智能素养与应用能力。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方案》明确,落实中省课程标准要求,开齐开足人工智能教育相关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小学阶段聚焦体验式课程设置,重在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初中阶段重点开设认知类课程,强化知识应用能力;高中阶段重点开设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应用能力。
为避免课程内容同质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案》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扎根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方案》鼓励区县、开发区结合地域特色,将历史文化、博物馆、红色教育、航空航天、“一带一路”等元素有机融入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特色人工智能课程体系。
“《方案》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系统性和问题导向。”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西安邮电大学教授张鸿在解读政策时介绍,“它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构建了‘基础设施+教学创新+公平机制’三位一体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西安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课程,让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教、学、管、评’各个环节,可以激发教育创新活力。”
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教师是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力量。《方案》提出,西安将统筹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采用挖潜扩容的方式,从信息科技(技术)、科学、物理等学科遴选有兴趣的教师转岗到人工智能教师岗位。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开发区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充实人工智能教师队伍。
如何避免人工智能技术拉大城乡教育差距?《方案》鼓励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薄弱校深度结对,组建“人工智能教育城乡共同体”,通过远程实时授课、跨校同步教研、“双师课堂”协作教学、“云端实验室”共享实验资源等多元化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学校的精准滴灌与经验的有效传递。
同时,《方案》明确,实施“人工智能百千万培训工程”,每年在市级培训中开展不少名教育局(校)长领导力培训,在市、区两级培训中开展不少名技术骨干引导力培训、不少𱆍万名学科教师领航力培训,形成示范引领,推动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全面进阶。
此外,《方案》规定,市、区教研部门将依托教研平台,将智能技术融入学科常态化教研中;丰富人机协同的课堂教学场景,推动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长期跟踪研究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他说,《方案》通过分层分类培训破解师资难题,体现了西安解决问题的务实思路。同时,西安将人工智能教育成效与教育评价体系挂钩,有利于提升实施效能。
“政策生命力在于执行。希望《方案》能落地见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杜海峰说,期待《方案》能推动西安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打造个性化教育模式
为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方案》提出,创新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区县、开发区、学校搭建学生交流展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形成“一区一主题、一校一特色”的活动品牌。
同时,《方案》明确,强化学生个性化学习支持。依托西安市智慧教育大平台,鼓励学校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动态采集学生课堂互动、作业完成、测评反馈等多模态数据,形成学生数字成长画像,为学生智能适配学习资源、提供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指导,推动教育从规模化向精准化、个性化转变。
《方案》还要求加强青少年人工智能伦理守护。《方案》提出,探索形成西安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规范。常态化开展全学段全过程全覆盖的人工智能伦理道德教育,适时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伦理评估活动,提升青少年人工智能伦理素养与风险防范意识。
“人工智能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向,《方案》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张鸿说,西安是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方案》彰显了依托本地科创优势办教育的智慧,为当前蓬勃兴起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践贡献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西安智慧”和可操作的“西安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