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家”辛芷蕾:做梦就要大声点
作者:BBBFB 來源:德陽 瀏覽: 【大中小】 發布時間:2025-09-15評論數:
从来不缺野心家的内娱,凭什么只有她成功了?文丨Tiana 编丨Tiana“哈哈哈,大家好,我是国际巨星辛芷蕾。”7年后,一语成真。威尼斯当地时日,凭借电影《日掛中天》,辛芷蕾摘下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成为首位中国内地后华人威尼斯影后,也是继巩俐(1992年《秋菊打官司》)、叶德娴(2011年《桃姐》)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华语女演员。一直以来,辛芷蕾从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但从来不缺野心家的内娱,凭什么只有她成功了?她的成长故事,又带给了我们哪些值得深思的教育方法?
真正的野心,并非虚荣野心勃勃,是大众对辛芷蕾的第一印象。她从不掩饰自己的欲望,那句“我是国际巨星辛芷蕾”被无数人当作笑话;“我就想红”被贴上“功利心太重”的标签。
正是这种“想要更好”的渴望,带她从鹤岗走到威尼斯。非科班出身、没资源没背景,她就拿着简历四处试戏,哪怕被剧组退回也不放弃。为争取《拥抱星星的月亮》,她直接对导演说:“这角色就是为我写的!”;拍《长江图》时,“旱鸭子”的她现学游泳,然后一头扎进寒冬的长江里,上岸第一件事竟是问导演“眼神对不对”。
她这种外显的“野心”,本质是内在生命力在专业领域的自我淬炼。拍《绣春刀Ⅱ》苦练三个月刀法,手上茧子比武行还厚;演《繁花》时泡在弄堂学旗袍、听评弹,两年苦练交际舞;挑战话剧《初步举证》时,她一人分个角色,背下百页台词,记下所有舞台调度……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被质疑“只会演狠角色”到真正成为受认可的演员,辛芷蕾让我们看到:真正的野心不是虚荣,而是生命力的绽放。野心勃勃背后,是顶级生命力,它是一个人向上生长最珍贵的能量。这让我们联想到教育。今天不少孩子更倾向“躺平”:小学生想整天玩手机,初中生渴望逛漫展见网红,高中生幻想一夜暴富……这些现象背后,或许正是孩子心中那种“想要变得更好”的内在动力,正在变得模糊。但我们不应忘记,每个孩子都曾被问:“你的梦想是什么?”那些“我想当科学家、老师、宇航员……”的回答,看似稚嫩,却正是他们最初的生命力在悄悄萌发,寻找表达的方向。孩子的梦想天真而珍贵,哪怕听起来不切实际,却是童心对未来的最真诚向往,是生命力最原初的涌动。
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0年,中国青年报社-14岁少年儿童中的调查显示,75.0%的孩子年后的自己表示期待,68.3%的孩子对实现人生目标打出了满分的信心。他们心中装着对学业、家庭、健康和未来工作的向往。
因此,我们更应该相信:每个孩子内心都蕴藏着“想变得更好”的生命力。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护这份天性,给予孩子空间、信任和陪伴,让他们的内在动力,能够如辛芷蕾一般,生根、发芽、最终照亮自己的路。
“活人感”是幸福的底色除了凭野心和专业实力获得认可,辛芷蕾身上还有一种格外珍贵的特质,让她圈粉无数——那便是她强烈的“活人感”。在观众眼里,演员是神秘的,他们特殊的职业,让观众无限遐想他们的生活状况,但是辛芷蕾的“活人感”让我们看到,明星也只是普通人。她能接高奢代言,也能用瑜伽裤当购物袋;她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全家吃饭手抓的趣事,甚至调侃自己“发腮”;拍摄时忘记结账,幽默提醒导演:“共享单车没锁,骑走的人记得感谢我付了十公里钱!”;上综艺《花少》自带榨菜咸菜、玉米面条,坦言“万一吃不惯呢?”……
一方面,这背后有家庭和故乡的影响。出生于黑龙江鹤岗的普通家庭,父亲瘫痪、母亲操持生计,作为长女的她早早扛起家庭重担。童年在东北的烟火气中长大,徒手抓食、自由奔跑,这种质朴的成长环境塑造了她直爽、坚韧的性格底色。为减轻家庭负担,她大学退学南下,从礼仪兼职到演员龙套,𱤞平米出租屋、每日跑剧组试戏,甚至为省房租住进地下室。这种从底层打拼的经历,让她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敬畏与真实感。
另一方面,辛芷蕾的“活人感”不是人设,而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她让我们看见真实不是弱点,而是强大的生命力,更是幸福的底色。哥伦比亚商学院曾有一项涉及一万多名脸书用户的调研,结果非常有意思:发布什么内容能让人更快乐?答案是,真诚地展现自我能让人更快乐、生活满意度更高。不管你是外向还是内向,愿意真诚表达,其实都对心理健康有好处。但如今,社交媒体上的滤镜与人设泛滥,真实反而成了稀缺品。7岁“天才”秒解数学难题、“满级”小秒看页书、3岁女孩靠颜值爆红……“别人家的孩子”满天飞,不仅加剧家长的焦虑,也将未成年人卷入持续的内卷中。那些被精心剪辑的“完美”视频,只不过呈现了生活中千分之一的切片。那些被剪辑的时间,摧毁了现实中的时间感。在短视频里,一分钟可以口语流利,两分钟就能得到创业秘籍,三分钟就看尽一个女孩从小镇到牛津的十年……但现实往往需要一万个小时的积累,而很多孩子,已经难以保持一个小时的专注了。当屏幕里充斥着轻松逆袭和瞬间成功,孩子会误以为成长本该如此容易。他们看不到“天才”背后的多次拍摄和专业指导,也意识不到“秒读”背后被剪掉的失败与重复。这种被压缩、被美化的“时间感”,与现实世界需要坚持和试错的成长规律完全相悖。
所以我们希望孩子有“活人感”,不只是活泼有朝气,更是能作为真实的人,去感受挫折、迎接挑战、在平凡中体会满足,最终成长为内心坚韧、思想独立的人。
另一种成长节奏在刚刚发布的Vogue 20周年女演员群像封面专题中,辛芷蕾认为自己可以分享的人生经验是:“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她解释道:不着急,是对时间的态度,尊重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不害怕,是对结果的态度,不怕失败,没有方向才可怕;不要脸,是对别人评价的态度,任他人怎样的言语,我自岿然不动。这直白的表达背后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成长节奏观,不急于求成,不畏惧人言,不被外部评价体系绑架。在她长达二十年的职业旅程中,这种观念是她能够保持定力、最终绽放的关键。她没有按部就班地完成本科学业,也没有盲目追逐所谓的“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而是在专业上默默积累扎根,以自己认可的方式静待属于自己的机会。辛芷蕾多年的拼搏和努力,如今终于摘得了硕果。但对更多家长而言,孩子的教育有很多不得已。一边不想投入内卷,但未来的不确定性,又促使自己不得不采取些保险措施,尽力托举孩子。外滩君认识的一位二孩宝妈,一边要给读幼儿园中班的小宝报一个月的外教,一边还要在节假日为上小学的大宝精心准备送给各科老师们的礼物,但其实她真的“太累了”“不想卷了。这种矛盾,正是当下教育生态的缩影:小学生奔波于各种奥数、编程、英语考级;中学生争分夺秒,睡眠时间被挤压到极限;甚至学前儿童也被卷入“早教军备竞赛”……但是,教育从来不是一场零和博弈,过度内卷也不会带来更高的效率或更强的创造力,反而会造成了普遍的疲惫感与意义感的丧失。
那我们还能怎么办?如果要谈理论,外滩君过去写过很多,比如: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卡斯提出教育应该是“无限游戏”,终生学习和长久的热情才能带孩子走得更远;美国趋势分析专家丹尼尔·平克的“成功指南”是,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得毫无遗憾”的人生,才能越过越好;还有心理学教授罗伊·鲍迈斯特认为,避坑比培优更重要……这些理念都指向同一个核心:教育不是塑造,而是守护;不是灌输,而是唤醒。不过,再多的理论,恐怕也不如家长自己现身说法来得有说服力。有家长同样在孩子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金钱和时间,但她始终坚持一点——既然选择了做,就不要轻言放弃,也不能因为怕苦怕累就半途而废。“我始终觉得,孩子年纪小、认知有限,需要大人的引领和陪伴。等到他们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判断力,我自然要学会放手。”“我不强求最终一定有完美的结果,但我坚信过程一定要认真对待——因为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什么都没有。现在,无论是学业、体育还是品格,我对我的两个孩子都非常满意。”还有位家长说得也非常醍醐灌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但是并不是意味着家长就站旁边啥也不做,就那么守着叫‘静待花开’。正经的‘静待花开’,是按时浇水施肥松土除虫修枝,不要揠苗助长,该做的都做,但是不执着于结果,这才叫‘静待花开’。近年来,整体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比如推行等级评价,不公开考试成绩或按分数排名、贴标签;实行作业“熔断机制”,把更多时间还给孩子;更重要的是,国家倡导不单纯以升学率评价教师和学校,从根源上减轻应试压力。辛芷蕾二十年的封后之路,为我们诠释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呵护孩子合理的野心,守护他们真诚自然的“活人感”,并尊重其独特的人生节奏。她站在光里的那一刻,不仅是一个演员的胜利,更让我们看到:好的教育,是让孩子不慌、不装、不怕,走出属于自己的那一条路。
- {loop type="catelog" row=10}{$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