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疊屏是怎麽成為主力機的?

一個手機屏幕能夠折疊幾次?
第一次展開,從手機變成迷你平板;再一次展開,從平板變成筆記本屏幕。同時,其輕薄程度與直板機無異、搭載四千萬像素鏡頭和新一代麒麟9020芯片,兼具多屏共用的特點。
2025年9月,華為發布非凡大師XTs,再一次刷新了人們對手機形態的認知。
那個笨重、凹痕深、老是黑屏的折疊時代好像已經成為曆史。
但就在七年前,圍繞折疊屏的質疑還此起彼伏。大眾普遍認為,這不過是噱頭大於實際的科技半成品。就連最樂觀的預測也稱其至少要二十年才能走向大眾市場。
那麽,折疊屏如何突破技術難題從概念走向現實?曾經昂貴的極客玩具又如何搖身一變成為實用的主流機型?
回溯到21世紀之前,手機從奢侈品逐步走向平民化,經曆了直板、翻蓋、滑蓋等多種形態的變遷。2007年初代iphoness的問世,讓“觸屏+直板”成為主流。此後,隨著處理器、攝像頭、內存等技術的迭代逐漸趨近瓶頸,手機廠商們開始將目光聚焦於屏幕。
“如果手機可以像紙一樣彎曲,屏幕是不是就可以更大了?”
這個問號開啟了柔性OLED技術的探索,也為折疊屏的問世埋下伏筆。
早在上世紀末,科研機構就開始研究柔性顯示技術,但真正讓屏幕變形從實驗室走向公眾視野的,是三星在2011年推出的Youm柔性原型機。Youm亮相於CES展會,可彎曲、扭轉的特性讓世界看到了“手機變形”的可能性,但困於技術並沒有引起折疊的浪潮。
2018年,柔宇科技的出現打破了僵局。當年10月,柔宇正式發布全球首款量產折疊屏手機FlexPai,將折疊屏從概念變成了可購買的商品。然而,FlexPai厚重、折痕深、軟件體驗不佳,更像一個急於證明概念的半成品,遠遠達不到讓消費者心動的成熟度。
真正將折疊屏帶入主流視野的,是2019年三星與華為的雙雄對決,這一年也被業界稱為折疊屏元年。
2019年2月,三星發布GalaxyFold,采用內折設計將7.3英寸大屏藏在機身內部,折疊後外部保留一塊4.6英寸小屏,既解決了外折屏易受損的問題,又能在不展開大屏時查看通知、接聽電話,奠定了內折疊的設計理念,但GalaxyFold上市後不久就爆發了“屏幕門”事件。
多位科技媒體評測時發現,隻要撕掉屏幕頂部的保護膜,屏幕就會出現黑屏、觸控失靈;即便不撕膜,也有用戶反饋“內屏折痕處出現漏液”。麵對大麵積投訴,三星不得不緊急召回所有已售出的GalaxyFold,推遲上市時間,重新優化屏幕結構。
同年,華為發布的MateX選擇了與三星相反的外折路線。MateX展開後屏幕達8英寸。視覺衝擊力極強,但外折設計的缺陷也隨之暴露:屏幕暴露在外,日常使用中很容易被鑰匙、硬幣劃傷;折疊後機身縫隙較大,灰塵容易進入內部。重量達300g、厚度11mm的MateX更像是一次技術實力的肌肉秀,而非走量的商業產品。
2019年的折疊屏元年奠定了折疊屏的主要技術路線,讓其從小眾話題變成行業熱點,卻也集中暴露了實用性的問題。
1.屏幕的耐用性:如何讓屏幕在反複彎折數十萬次後依然完好無損,且不留下永久性的折痕?2.鉸鏈的設計:作為連接與折疊的機械核心,鉸鏈如何在保持精密、堅固的同時控製機身厚度?3.整機的整合:電池、主板等其他元器件如何適應這種非傳統的形態?軟件交互又該如何重新設計?
不難看出,折疊屏仍處於技術發展初期,屏幕易損壞、功能不適配、主流的軟件應用都難以下載。這時的產品更像是一個“技術Demo”,但遠非實用的日常設備。動輒一萬五六千元的售價勸退了絕大多數用戶,用戶群體僅限於追求尖端科技、不計成本的科技發燒友和數碼博主。
對於大眾消費者而言,折疊屏仍是一個遙遠而昂貴的故事。
元年的喧囂與挫敗過後,折疊屏市場並未陷入停滯,反而迅速轉入一場圍繞形態可行性的技術深耕戰。
“屏幕究竟能不能折疊?怎麽折疊才能在形態上更實用?”
彼時,沒有哪家廠商能篤定哪種折疊方式會成為主流,於是內折、外折、小折疊三條路徑並行,各自在技術迷霧中摸索突破,也共同搭建起折疊屏的早期形態框架。
在這一階段,內折形態憑借屏幕保護性強的天然優勢,成為多數廠商的主攻方向,其中三星、華為的突破最具代表性。2020年推出的GalaxyZFold2,首次引入隱形鉸鏈設計,通過將鉸鏈結構與機身邊框巧妙融合,讓機身厚度減少;UTG(超薄柔性玻璃)屏幕取代了早期的PET塑料膜,緩解了塑料膜易刮花、顯示發虛的痛點,打字、滑動時的卡頓大幅減少。此後的ZFold3/4/5係列更加入了IPX8防水、SPen手寫支持等功能。實用性的升級讓GalaxyZFold係列首次突破百萬銷量,讓折疊屏手機走進市場。
華為則在2021年完成了棄外轉內的關鍵轉型。此前華為MateX係列采用外折設計,雖視覺衝擊力強,但屏幕暴露在外易受損。而MateX2果斷切換至內折形態,並帶來獨創的雙旋水滴鉸鏈。與傳統鉸鏈的單一軸體轉動不同,它通過兩個旋轉軸協同工作,讓屏幕在折疊時形成類似水滴的弧形過渡,消除了內折屏常見的中間折痕,防塵防水能力大幅提升。這一設計後來被眾多廠商借鑒和發揚,成為主流的鉸鏈形態。
與內折的主流突圍不同,不少廠商如柔宇、小米仍在堅持內折路線。2020年9月發布的柔宇科技FlexPai2搭載了第三代蟬翼全柔性屏,具有20萬次以上的折疊耐久性,並通過了中國計量科學院的180萬次彎折測試。FlexPai2初期吸引了大量科技迷的關注,首銷1.8秒售罄。但由於係統落後、外折屏幕易劃損,後期表現平平。
而就在內折、外折激烈博弈時,摩托羅拉Razr係列悄然帶火了小折疊形態,為折疊屏市場注入新活力。與傳統大屏折疊不同,小折疊采用豎折設計,展開後6.2英寸的常規直板屏尺寸,折疊後僅掌心大小,能輕鬆揣進牛仔褲口袋。這種輕量化設計既保留了折疊屏的形態新鮮感,又避免了大屏折疊的厚重不便,精準擊中了女性用戶、通勤族的需求。
這一階段的折疊屏手機初步完成實用性功能的適配,解決了“能不能折疊”的問題,技術上各有突破、玩法也越來越多,離爆款機仍有這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價格。
三星GalaxyZFold2國行起售價16999元,華為MateX2起售價17999元,即便價格最低的柔宇FlexPai2也需9988元。
在手機平板都能被打到千元級的時代,很少有人會為了嚐鮮入手一款動輒幾萬元的手機。
折疊屏要真正開啟自己的大眾化旅程、成為全民認可的主流機型,除了技術可行、功能多樣、還要價格下探。
折疊屏價格平民化的轉折點,始於2021年。
2021年,小米MIXFold首次在兼顧實用性的同時將價格下探至一萬元以內,折疊屏第一次有了街機的特質。
此後,牌桌上的玩家越來越多。2022年,vivo推出首款折疊屏vivoXFold起售價8999元,比小米再降1000元。2023年,價格下探的速度進一步加快,OPPOFindN2起售價7999元,摩托羅拉motorazr40Ultra定價5699元。短短兩年,折疊屏的起售價從萬元以上跌至五千元,降幅超過50%。
市場的回應也愈發激烈。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1年,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從19.8萬台增長至560萬台,2022年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以1420萬的成績首次破千萬。2023年後,銷量穩步增長。IDC預計2025年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約為1983萬台。
值得注意的是,手機廠商們在卷價格的同時也沒忘記卷技術。
而他們此時的競爭焦點已經從“能不能折疊”轉向“能不能更好用”。
最直觀的變化是機身更輕更薄了。2019年三星GalaxyFold折疊狀態下厚度為17.1mm,重量276g。而現在,通過采用鈦合金鉸鏈、碳纖維支撐結構等輕量化材料,以及更緊湊的主板堆疊工藝,橫向折疊屏重量已普遍降至240g,小折疊則下探至200g以下;折疊屏厚度大多控製在8~12mm,便攜性顯著提升。
同時,劃痕更少了。U型鉸鏈因彎折半徑小,易產生明顯折痕。當前主流的水滴型鉸鏈通過增大彎折半徑,讓屏幕在折疊時形成一個類似水滴的弧度,極大地緩解了折疊區域的應力,從而顯著減輕了折痕,並實現了無縫閉合。屏幕從最初一劃就傷的CPI塑料薄膜、到三星主導研發的UTG、再到國產供應鏈的更新優化,耐用性、透光率和觸感都實現了質的飛躍。
最後,軟件生態趨於完善、應用更豐富多樣了。穀歌從androids12L開始提供對大屏設備的原生支持,中國廠商們基於安卓底層進行的深度定製,實現了分屏、平行視窗、懸停模式等交互功能。主流應用已完成大屏適配,折疊屏手機從最初的可用進化到好用、再到如今的智慧易用。
不斷增大的外屏和更強的性能讓實用性與可玩性與日俱增,供應鏈成熟和規模效應顯現讓價格不斷下探,折疊屏逐漸從一個小眾昂貴的科技潮玩進入了大眾視野,成為具有競爭力的主流機型。
至此,折疊屏走過了一條由昂貴、脆弱、小眾到親民、可靠、主流的蛻變之路。
那麽,折疊之後,還有什麽?
2024年,折疊屏下探至千元級、技術趨於成熟,一部頂級折疊屏的重量、厚度、續航和影像能力,已經無限接近傳統直板旗艦。價格上,甚至出現了“折疊屏比直板旗艦還便宜”的現象
這意味著,折疊屏已經成了能與直板機媲美的主流機型,消費者不再需要為“折疊”這一形態支付巨額溢價,但同時競賽仿佛走到了山窮水盡之處,具有想象力和突破性的創新成為難點。
折疊屏形態還能從哪裏創新呢?
就在行業一籌莫展之時,華為給出的兩種答案分別在屏幕比例、折疊次數上探索了新的可能性。
1.闊折疊:屏幕還能更大嗎、體驗還能升級嗎?
“折疊屏的大屏,到底能用來做什麽?”這是很多用戶在體驗過傳統雙折疊機型後會產生的疑問。早期的折疊屏,為了平衡折疊後的便攜性,展開後的屏幕多采用接近正方形的比例(4:3或3:2),這種比例雖然能讓折疊機身保持適中尺寸,卻在實際使用中處處受限。
看視頻時上下黑邊占據近1/3屏幕,畫麵利用率不足;刷新聞、讀文檔時需要頻繁上下滑動,單次顯示內容有限;處理表格、編輯PPT時,甚至無法完整呈現一行數據,隻能反複拖拽界麵。
正是看到了這種“大屏不實用”的痛點,華為PuraX選擇在屏幕比例上做文章。它將傳統折疊屏的方形大屏,重塑為16:10的影院級闊屏。看似簡單的比例調整恰好契合了人類視覺的舒適範圍,也完美適配了主流視頻、文檔、網頁的顯示需求。
2.三折疊:在折一次的基礎上,能否再折一次?
如果說闊折疊是對現有形態的優化,那麽華為非凡大師XT的三折疊形態,則是對折疊邏輯的重構。在三折疊出現之前,折疊屏的核心邏輯始終是“一折變兩屏”:要麽是外折變大屏,要麽是內折藏大屏,本質上都是兩種形態切換。但用戶的需求遠比這複雜:出門時想要便攜的小屏,通勤時想要適中的大屏刷信息,辦公時又想要接近平板的巨幕處理工作。
2024年,非凡大師XT問世,首創三折疊形態。顧名思義,即兩次折疊、三種形態。完全折疊時,它就像一部普通的直板旗艦手機,6.4英寸的小屏,可以單手握住;展開第一層,它變成一個接近方形的7.9英寸便攜大屏,適合快速處理信息和沉浸式閱讀;完全展開時,一塊10.2英寸的巨幕呈現在眼前,這個尺寸接近主流平板電腦,能同時打開文檔、思維導圖與視頻會議窗口,實現三屏並行。
時隔一年,非凡大師XTs在芯片、影像、耐用性上做了新的突破。
核心性能上,搭載新一代麒麟9020芯片內置鴻蒙5.1係統,性能提升約36%,重點優化多任務場景下的能效表現;影像係統上,鏡頭升級為4000萬像素超廣角,搭配5.5X潛望長焦,支持RYYB可變光圈主攝;耐用性方麵,UTG超薄玻璃與非牛頓流體材料組合進一步提升抗衝擊性能。
如果說PuraX和非凡大師XT是從零到一的創新,那麽非凡大師XTs則是性能的二次增強。而在折疊屏手機誕生的七年內,不乏圍繞技術的突破與再升級。
從初代產品的折痕困境、到鉸鏈結構的數次重構、再到屏幕材料的三次迭代,每當公眾覺得折疊屏的實用性已觸及天花板時,它總會帶來新的突破。
而這也是為什麽這樣一個初期不被看好的小眾極客玩具能逐漸攻堅克難成為主流機型的原因。
它的普及之路是一條典型的技術消費品成熟路徑:以炫酷的概念登場,曆經功能適配、體驗優化、成本控製,最終褪去光環、成為融入大眾生活的日常選擇。
而折疊屏的故事遠未結束,它的新篇章,才剛剛開始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