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聚魯為高層次複合型涉外人才培養“把脈”支招

濟南9月13日電(王雪晨)“當前,國際形勢急劇變化,全球治理人才需求激增,中國要創新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知識結構和教學隊伍配置,重塑係統有效的培養體係,提升涉外人才全麵參與全球治理的綜合能力。”聯合國糧農組織原副總幹事、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何昌垂13日在研討會上表示。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何昌垂在會上作主旨報告。王雪晨 攝
當天,“三國一外”高層次複合型涉外人才培養研討會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舉行。業內專家學者聚焦國際組織、國際傳播、國別區域、涉外法治領域,為新時代高層次複合型涉外人才培養獻策。
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學院院長馬文表示,受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影響,傳統“重技能、輕素養”的培養模式亟待轉型。國家將國際組織、國際傳播、國別區域、涉外法治等領域的人才列為戰略急需,為外語學科轉型升級指明方向。“如何突破外語學科工具性局限,實現從‘輔助支撐’到‘核心引領’的轉變,培養融通中外、堪當大任的高層次涉外人才,是本次研討會聚焦的核心議題。”
外交學院副院長孫吉勝表示,在數智時代,國際傳播呈現主題更多元、渠道更多樣等特點。盡管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對外交往水平有所提升,但仍麵臨國家形象由外界塑造、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信息與認知不對稱等問題。“麵對這樣的形勢,国产AV蜜桃网站要多講、講好、講出成效,選好傳播內容,明確話語重點,實現全球化、區域化和分眾化表達。”
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俊菊從新文科建設的角度提出,新文科的實踐路徑有兩個大方向,一是文科內部融合,二是人文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交叉融合,核心要義是融合化、時代化、中國化。她以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為例介紹,該學院2000年協同法學院設立國內首個“英語+法學”五年製雙學位培養模式,2001年協同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培養國別區域人才。20多年來,通過學科交叉融合、課程體係升級等方法,該學院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
“近年來,學校深化新文科建設,通過多個學院協同、跨界融合,在國際組織、國際傳播、國別區域和涉外法治等涉外人才培養方麵紮實探索,取得係列階段性成果。”山東大學常務副校長吳臻表示,為國家培養一批兼具家國情懷、全球視野與專業實踐能力的高層次複合型涉外人才,是落實“教育強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和《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的關鍵舉措。
山東大學常務副校長吳臻在會上致辭。王雪晨 攝
據了解,本次研討會由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指導,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外國語教育出版社協辦。(完)
【編輯: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