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發表
記者/計巍
編輯/宋建華
縣中的PEER空間
縣中的學生隻能是困在成績裏的人嗎?他們有沒有可能是這樣的:
一個熱愛天文學的女生,正沉浸在《宇宙簡史》的世界裏,想象著自己“成為宇宙的標點,在銀河的褶皺裏落款”;一個高一女生開始了自己的首場開放麥, 戰勝了自己的社恐,原本她是一個在人多的地方會冒冷汗的人;高中生們將語文必讀書目《鄉土中國》,帶到家鄉社區去做“小家譜”研究,班上最不愛學習的學生說:要是在學校都是這樣子上課,我肯定帶勁。
這些“不尋常”,發生在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縣中裏的一個叫做“PEER空間”的地方。在這些以成績為主的單一評價體係的學校裏,PEER空間正在試圖帶來更廣闊的世界,幫助學生們去認識自己,尋找新的“上岸”的可能性。
有學生說,這個地方就像是生活中的一道小小的縫隙,“給国产AV蜜桃网站去做新的嚐試的勇氣和支持”。
在PEER空間裏彈吉他的學生
隻要開著燈,就能進
很多時候,學校的生活都像是平靜的湖水。
談到對高中生活的印象,小象印象最深的是高三前的暑假,湖南邵陽市下麵的這所縣中隻放了4天半的假期,其他時間都在學校補課。
“非常炎熱的夏天”,小象說,“每個人拿著手持小風扇,滴滴地轉著,午休後在六七十人的教室裏醒來,繼續做卷子。”
高三後,“氛圍”都變了,考試一場接一場,新一次的排名馬上就會覆蓋上一次。同學們開始跑著去廁所,跑著去吃飯,下課沒有打鬧的聲音了,走廊上站了一排背書的人。
湖南懷化市一所縣中的班主任丁珊珊也發現了這種“不對勁”。“沒有主動性了,也不調皮,癡癡的,越來越沒有元氣。”這是她對最新一屆學生的觀察。
“国产AV蜜桃网站必須在其他方麵對學生做出一些引導和培養,要去想想怎麽讓他們的高中生活過得有風采,能鍛煉一些能力,打開視野。”丁珊珊說,“PEER空間就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PEER是“北京毅恒摯友大學生誌願服務促進中心”的簡稱,自2015年起,PEER在湖南、廣西、貴州和湖北的11所縣城及鄉鎮中學設立了集學生活動中心、學習空間、公共空間為一體的多功能“PEER空間”。
每一個入駐縣中的PEER空間,都要經曆一個“亮起燈”的過程。這並不容易,尤其是讓學生們知道,這裏到底是做什麽的。
2024年10月,秋季開學後,讀完本科的田野來到貴州遵義的一所縣中做PEER空間的摯行者(長期在地誌願者)。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空間建起來。
空間被安排在教學樓一層的鏤空層,裏麵有借閱書籍的區域,有電子琴、吉他等樂器,也有可以休息的地方。田野做了一塊板子貼在外麵,上麵寫著空間的介紹和規則。
PEER空間就在高三樓的下麵,學生做早操、去食堂、回宿舍時都能經過,但主動進來的人很少。有些學生在門口徘徊,膽子大的敲門問問,有時甚至要喊一下“報告”,膽子小的,一被看見就跑了。
田野改變了策略。他在玻璃門上貼了一句話:這裏是公共空間,隻要開著燈就能進來。從此,進來的學生開始多了起來,有人會擺弄樂器,田野專門在空間裏做了一套樂理的科普,但事實上,根本沒有人關心它,大家隻是彈出小星星就很開心了。
最火爆的是留言區。學生們在玻璃牆上貼下寫著心事的紙條,有關於學業、戀愛、友情、家庭的,也有關於二次元文化的等等。“簡直是瘋長出來”,田野說。
2021年,曾在貴州遵義另一所縣中做摯行者的若拉,也感受過留言板的人氣。它像學生們在學校裏的樹洞,雖然隻是一張小小的便利貼,但卻是被鼓勵表達的開始。它也會引發一些矛盾,比如說,當校方注意到這些,會表示出擔心:搞這種事,會不會讓學生分心?
但若拉看到的卻是,學生們正在麵對比成績更複雜的現實。有學生來找她協助填一張專項申請表,當幫學生填到母親那一欄時,學生說不記得媽媽,生下他不久媽媽就走了。還有一個學生跟她說,突然發現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孩子,是領養的,她不知道怎麽去麵對。一個高二男生,爸媽都外出務工,他和妹妹跟著祖輩長大,但實際上他負責妹妹的日常照顧,有一天他問若拉:妹妹來月經了,我該怎麽和她講?
對於這些問題,若拉會思考後給出自己的建議。但有些問題有答案,有些問題需要先被看到。“他們麵臨的困難,很多是我連想都想不到的。”若拉說。
今年上半年在湖南懷化一所縣中PEER空間做摯行者的毛毛,遇見了一個“天文女孩”。女孩當時讀初二,和外婆姐姐一起生活。毛毛發現,她和人聊天時語速很快,也不敢看對方的眼睛。女孩還有一個愛好——天文學。她非常喜歡閱讀,如《宇宙簡史》,也希望空間能引進更多天文學的書目。她還會隨時隨地給空間裏的人科普天文學知識,哪怕有時並不合時宜,比如說,大家正圍著一個被陽光照滿的桌子聊天,她會突然說:這個光是來自十萬年前的。當毛毛給她展示自己拍的漂亮月亮時,女孩會說:這個是上弦月,上半夜西邊可見。
但“天文女孩”總是考不好試,尤其是物理和數學。這給她帶來很大的挫敗和困擾,甚至影響著她的心理狀態。
在田野駐點的PEER空間裏,他也遇到過正在經曆心理問題的學生。
有一次,空間裏有一個高一女生在彈吉他,田野和她聊起來,發現女生是從縣一中轉到這裏(二中)的。“這就很不尋常,”田野說,“為什麽會往下轉呢?”
女生說,轉學是因為自己在一中過得非常不開心,覺得校園裏充滿了壓力,大家關係也比較疏離。她是自己拉著母親去醫院檢查,並診斷出心理問題的。
田野能感受到學生的困境。他相信,PEER空間在縣中存在的意義之一就是:它是一個緩衝地帶,可以把很多的衝突擺出來,在那裏沉一會兒,而不是馬上用一個考試的邏輯去把這些全部蓋過去。
PEER空間的閱讀角
去尋找自己相信的
學生90%來自縣城和各個鄉鎮,生源基礎參差不齊,其中有大約50%是留守兒童,平時很少有機會能去大城市。這是廣西一所縣中副校長洪子梅對在校學生的描述。2017年,PEER空間正式入駐這所中學。在她看來,它為學生們“多開了一扇窗戶”。
“摯行者們帶領學生們進行更多的思考,從各個方麵去認識自我,而不僅僅是從學習的角度,從服務於高考的角度。”洪子梅說,她看到學生們在做項目時,會做計劃,實際調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時比老師做課題還紮實,“有些學生不特別專長於學習,在其他方麵有特長,通過這種活動的參與,可以樹立學生各方麵的一些信心。”
在一次PEER舉辦的冬令營“冬旅人”裏,縣中學生橙子參加了一個“領導力孵化器”的項目,學習如何做一個團隊的領導者。在加入PEER之前,橙子非常“社恐”。如果和很多人在一起排隊,她會冒冷汗,更不敢向店員去詢問價格,希望所有事情都能線上解決。在這次冬令營裏,她做了自己的第一次開放麥。
這次冬令營結束回到學校後,橙子不再那麽害怕社交,也更願意表達自己。“當我看到摯行者在活動中可以很勇敢、很自信地說出自己的一些想法時,我就想變成他們的樣子,學會他們的樣子。”橙子說。
今年上半年,“天文女孩”參加了一次PEER空間舉辦的詩歌大賽。
“我想成為宇宙的標點,在銀河的褶皺裏落款,等光穿越十萬光年,把人類的故事讀成璀璨。”這首詩被寫在一片小紙上,字也小小的擠在一起。毛毛覺得大概率不會有人在這塊大展板上注意到這首小詩,就在旁邊寫了一句話互動:“那你一定是一顆發著光的小行星吧。”
這首詩原本寫在女孩的一篇關於我的夢想的演講稿的結尾。她在那篇演講稿裏還寫道,自己喜歡天文學,會半夜在寒冷的院子裏搗鼓天文望遠鏡,就為了看一次星星的移動。但由於她在班上朗讀的語速太快,也不敢跟台下人對視,老師的評價不是很好。
“我讀完之後,熱淚盈眶。”毛毛說。所以她鼓勵女孩來參加詩歌大賽。“她麵臨的這種境遇,真的給她打擊很大。她非常認真,很喜歡去了解每件事背後的邏輯和道理。”
女孩看到互動留言後很興奮地找到毛毛,說想認識這個人。毛毛在一旁竊喜,但女孩緊接著說:我是想親口告訴這個人一聲,小行星是不會發光的。
每一個摯行者們都會向同學們傳遞一個理念:PEER空間是一個公共空間。就像PEER的那句口號“認識自己,改變世界”一樣,他們希望來到這裏的學生,可以有機會去了解真實的自己,去認識真實的世界,並付出自己的行動,讓自己“活”起來。
PEER空間的工作坊
從一個點到一個圈
在采訪中,不管是老師、同學,還是摯行者,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詞——“麻木”。
“高中的生活,隻關心考試、排名,同學們之間也更多是競爭關係,大家都會變得比較麻木。”小象說。這種麻木也是木木感受到的那種,“當你意識到自己不適合走這條路時,卻發現沒有新的路可走,隻能在這條路上被推著走,沒得辦法。”
對於高中班主任丁珊珊來說,麻木是當她看到學生們“沒有情緒”,也沒有學習的內驅力,甚至有學生會因為這種強烈的無力感而決定退學。它也是摯行者田野看到的,學生們好像已經不太相信“努力學習能改命”的敘事了,但新的相信還沒有形成。
“為什麽探究和行動在PEER的整體項目裏那麽重要,因為国产AV蜜桃网站希望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力量,隻有你不麻木地去看待自己的生活,發現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想要去為一些問題而行動時,你可能就慢慢地開始‘活’過來了。”小念說。她是學生口中的那個積極、陽光的摯行者“小念”,也是現在服務於PEER項目的全職公益人。
在真正深入縣中做PEER空間的摯行者之前,她對縣中學生的“預設”也隻是認為他們生活在一個比較壓抑的狀態裏。但在做項目的過程中,她發現了很多學生身上的生命力,比如說要完成一件事的信念感,或者,一些原本很“透明”的同學在交流中突然展現出的可以點燃大家的獨特思考。
她希望這些項目能“激活”學生去獲得對自己主體性的新的認知,去知道什麽是良好的生活,去思考自己想要過什麽樣的生活,而不是被困在一個單一的標準下。
在小象看來,一些“激活”來自於與不同的人的鏈接。她記得在一次項目結束後的小組聊天裏,導師小晨分享了自己為了給患癌症的小朋友捐頭發而剃了一次光頭的經曆。這讓小象感受到一種“獨特的魅力”,“她和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那些大人是不一樣的。從PEER的這些夥伴身上,能看見很多不一樣的成長軌跡,你會覺得世界在向你展開,從一個點到一個圈。”
學生與具體的周圍世界的鏈接,也是PEER試圖去建立的。
班主任丁珊珊也嚐試把語文課與PEER的“家鄉社區探索”結合起來。費孝通著的《鄉土中國》是高中生必讀書目,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領會書中內容,丁珊珊設計了“小家譜”和“調研家鄉文化(建築、民俗等)”的社區探索活動。
學生們開始走出學校,調查了解自己的家族和社區。丁珊珊一開始心裏沒譜,擔心會失敗,“這對學生而言其實好難,要走出去,抓著人問,邁出交流的那一步”。她在語文課上專門擠出時間來專門做了這次活動的結項報告,學生們要分小組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會有那種驚豔的感覺”,丁珊珊說,“他們發現原來国产AV蜜桃网站家鄉有這麽多好東西,如果沒有這個過程,大家對這些事會視而不見的。”
活動後,班上最不愛學習的一個學生告訴丁珊珊:要是在學校都是這樣子上課,我肯定帶勁。在丁珊珊看來,這個作用是無法用分數去衡量的,它可能會在學生多年後的生活中起作用。
但,也可能如摯行者田野說的那樣:“這是一種非常直接的,(在當下)就覺得我在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體驗。”
現在,一些曾經的被PEER空間支持過的學生,從縣中畢業後,開始在假期裏做PEER的“助教”,去幫助曾經和自己一樣的縣中學生。“希望這種被看見的力量一代一代延續”,小象說。
作為縣中學校教育的補充,PEER空間正在學校的支持下給予縣中學生學業外的成長提供更多可能性,為學生的自然生長留出空間。這種可能性是基於PEER具體的研究和觀察,回應縣中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需求,對不同學生的偏好有針對性、係統地以活動、工作坊的形式給與支持。
“當你麵對的是麵目清晰的人的時候,當你對他有情感鏈接的時候,(教育)做起來就完全不一樣了。”看到個體,看到具體的人,是班主任丁珊珊認為的教育中最寶貴的東西。這也是PEER在意的事。
但作為一種麵對個體的支持,PEER空間的運營成本也是相對較高的,需要找到更多合適的夥伴,給予能力、情緒、行動等方麵的支持。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皆為化名)
{loop type="link"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