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5 來源:精打細算網作者:紮西德勒...
原本隻是商場一角的休閑項目,抓娃娃機卻在短短幾年間迅速蔓延,成為孩子們喜歡的娛樂方式。隨著抓娃娃機不斷更新換代,各類“新玩法”接連出現:細小塑料玩具被搬進機台,活體動物也在娃娃機內供人抓取,循環兌換機製則讓孩子們深陷其中……本是單純的娛樂項目衍生出了新問題。
大興龍湖天街商場遊樂區裏,兩個小男孩用數票機數票,他們手裏的票已經有幾十米長了
01
迷你小物件也進了娃娃機
孩子易誤食
如今,不少商場的抓娃娃機為吸引低齡兒童,除了常規毛絨玩具外,大量體積小的物品也被擺進機器:圓潤的彈珠、指尖大小的透明塑料玩偶、指甲蓋般的迷你飾品等。這些獎品直徑多在3厘米以下,恰好處於低齡兒童易誤食的危險尺寸範圍,一旦入口,存在引發窒息的風險。
記者在北京一家商場中的兒童遊樂區看到,閃爍著炫光的推水晶機十分吸睛。透明機體內堆滿仿水晶顆粒,引得孩子紛紛圍攏。
一位年輕的媽媽正帶著一個四五歲的小姑娘駐足機器前,插入會員卡後,小姑娘操作機器,“哐當,哐當……”,機器“吐出”好幾個“戰利品”,全是各種圖形、色彩豔麗的小“水晶”。小姑娘抓起來一個就想往嘴裏放,媽媽趕緊一把攔住,“寶寶,這可不是糖!”
記者觀察發現,這種“推水晶機”機身高約1.5米,正適合兒童站立操作。這些“水晶”實為塑料材質,直徑最小的僅十幾毫米。玩家投入兩枚遊戲幣即可操控機械鏟子挖取“水晶”,運氣好時一次能掉出五六顆。現場不少孩子手裏攥著塑料袋,為裝滿袋子不斷刷卡投幣。推出來“水晶”湊夠一定數量可以兌換其他物品,例如五十個小“水晶”就可以兌換一個中“水晶”,七個中“水晶”可以換一個大“水晶”。但記者觀察發現,不少孩子更執著於收集“小水晶”本身。“我就是喜歡小水晶,不想換別的。”四歲的女孩樂樂拎著一袋子“水晶”說。
“孩子就圖個新鮮,非要把‘水晶’裝滿袋子,可這些東西拿回家根本沒用。”陪孩子來玩的趙女士一邊向記者展示手機裏的照片,一邊無奈地說。照片中,客廳角落的塑料盒裏裝滿這種水晶玩具,“太小了,很難收納,家裏不注意的角落裏還有,我總擔心她往嘴裏塞。”
受訪者提供推水晶機子中推出來的“水晶”
記者近期走訪北京多家商超的遊樂區域發現,此類“迷你獎品機”已形成一定規模。在北京另一家商場內的“彈珠屋”,十餘台彈珠機整齊排列,投入彈珠後通過操控杠杆發射內置大彈珠,便有機會得到翻倍的彈珠,集齊一定數量的彈珠即可兌換卡片。這些彈珠直徑11到15毫米,比“水晶”體積還小,對低齡兒童而言,這類物品極易入口,一旦發生吞咽,可能堵塞氣道引發窒息。現場就有家長反映,曾看到孩子把彈珠攥在手裏把玩,“對於低齡兒童,還是有吸入風險的。”
而且,令人擔憂的是,這些細小物品不少生產來源不明,因為都是零散設置於機器內,早已沒有產品外包裝,無法看到生產廠家、材質成分、適用年齡等信息,部分塑料玩具甚至散發刺鼻的味道,孩子若長期接觸,健康隱患不容忽視。
02
活魚進機器
娛樂變“傷害”
除了常規物品,部分商場的抓娃娃機裏還出現了活物。在北京大興區一家商場,記者看到了四台“撈小魚”的娃娃機:機器內注入淺水,數十條小金魚在水中遊動,玩家像操控機器爪一樣,操控塑料漏網,去撈活魚,再將其從漏網中掉到取魚的平台上。成功抓到活魚後,可以選擇帶走或兌換其他物品。
遊樂區裏,小朋友成功撈上一條魚
9月3日,記者走訪這家店時有不少小朋友和家長圍在撈魚的機器前,小朋友眼神中透著興奮。一個小男孩在成功撈起一條金魚後,高興地蹦起來,“撈到了!撈到了!”隨後直接用手抓起還在蹦跳的金魚,轉身放進自己帶來的塑料小盒裏,盒子裏還裝著一條之前撈到的小金魚。
記者隨後向現場工作人員了解設備運營及魚的養護情況,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每周會分兩批采購活魚,一共16斤。“這些魚不用特意喂食,一般沒幾天就會被顧客撈完,省了不少養護的麻煩。”
該遊樂區設置了4台撈魚機
在北京昌平區一家商場的抓娃娃店鋪內,同樣有這樣的撈魚娃娃機。撈魚每次需投幣5枚,明顯高於其他娃娃機兩三枚的投幣數量。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兌換規則就覺得心裏不舒服,這些小魚被反複撈起來又放回去,這不是在折騰它們嗎?”正在現場的徐女士皺著眉頭說,她堅決不讓自家孩子玩這種項目。
在小紅書上,不少網友發帖吐槽這類“活體抓取”機器。其中一位有著多年養魚經驗的網友在評論區留言,稱自己曾在多家商場見過類似的“撈魚機”,這些設備裏的魚兒缺乏正規的飼養管理,很容易造成魚大量死亡。他的留言得到了大量網友的點讚和認同,不少人在評論區表示,曾親眼見過機器裏的魚兒奄奄一息。
大家提出,一方麵,機器內空間狹小,水質也易受汙染,魚長期處於缺氧、擁擠環境中,死亡率極高;抓取過程中,也易導致魚與水脫離,對魚造成直接傷害,違背動物保護理念。另一方麵,孩子在操作時手部很容易接觸汙水或魚體,這些水中可能含有細菌、汙染物,一旦孩子手部有傷口,或者接觸後沒有及時清洗,也容易引發皮膚過敏、細菌感染等問題。
03
規則不透明
循環兌換讓孩子“上癮”
近年來,對於抓娃娃機、盲盒等的規範性政策相繼出台。文化和旅遊部2019年發布的《遊戲遊藝設備管理辦法》第二十二條便明確規定遊戲遊藝設備以概率性方式提供實物獎勵的,經營者應當在遊戲遊藝設備正麵顯著位置明示概率範圍。然而,記者走訪了多家抓娃娃店鋪,並沒有找到任何提示或標識。
在北京一家商場地下二層的抓娃娃店,十餘台抓娃娃機整齊排列,機身未見到任何標注概率的標識。當記者詢問工作人員“大概多少次能抓上一個”時,店員含糊回應:“一般十幾次能出來一個吧,100個遊戲幣能抓5到7個。”類似的場景,在北京多個抓娃娃場所出現。
部分抓娃娃機及衍生設備設計的“循環規則”讓孩子更加“上頭”。一些商場的推幣機、彩票機推出“積分兌換”機製,形成“幣-票-幣”的循環:玩家投入遊戲幣操作設備,每次完成遊戲均可獲得積分票,積累到一定數量後,既能兌換玩具、文具等實物,也能兌換成遊戲幣,進而開啟“投幣-換票-兌幣-再投幣”的反複操作。
北京的一家電玩店就聚集了不少這類彩票機。記者在現場觀察發現,機器旁的玩家多為青少年,有人將會員卡插在設備上,雙手緊握拉杆反複操作,機器則不斷吐出彩色積分票。“掉下來的積分票能按比例充回會員卡,直接當遊戲幣用。”辦理了會員卡的趙先生向記者解釋說。“我前陣子剛充了2000元,平時沒事就來玩,不知不覺就能耗一下午。”
一位玩家插著會員卡玩推幣機
未成年人參與這類遊戲時,往往有家長陪同,甚至共同投入其中。“周末帶孩子來商場,買上幾百個幣,我倆各玩各的,主要就是玩抓娃娃和推幣機。”代先生說。
04
如何保障兒童娛樂安全
“這些麵向兒童的遊戲設計,卻沒有專門的標準。往往是把成人化的東西做個縮小版,就轉給兒童玩,這本身就藏著兩大問題。”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谘詢服務中心名譽理事長宗春山指出。
一方麵是突出的安全隱患。兒童的認知能力、行為方式與成人存在顯著差異,缺乏足夠的風險判斷經驗,若簡單以成人標準設計兒童遊戲設備,比如將成人抓娃娃機縮小後直接給低齡兒童使用,忽視他們可能誤食小獎品、被設備夾傷的風險,本質上是忽視了兒童與成人的邊界,沒有真正從“兒童視角”考慮安全需求。
另一方麵,則是背後“兒童觀”的偏差——遊戲設計的初衷究竟是為兒童提供適齡、健康的娛樂,還是僅將兒童視為吸引消費的“流量入口”。若前者讓位於後者,就容易出現“活體魚當遊戲道具”“用循環規則誘導上癮”等問題,背離了兒童娛樂的本質。因此,宗春山建議:“商家不能隻盯著短期盈利,要把‘兒童友好’放在首位。”
對於監管問題,記者以家長身份致電大興區文旅局,工作人員透露:“當前抓娃娃機這類設備更新換代特別快,像‘活體撈魚機’就是商家的新嚐試。”同時,這些機器設備生產單位也要獲得省級文旅部門的審批才能夠銷售。而這種機型的產地一般在外省市。
針對家長關心的“合規性”問題,工作人員進一步解釋:目前“活體撈魚機”這類新設備暫未納入明確監管範疇,“除非出現極度殘忍、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目前還沒到這個監管紅線”,而關於“概率公示”等爭議,雖建議商家張貼中獎概率,但沒有強製要求。工作人員坦言,“監管需要平衡經濟發展與未成年人保護,不能管太死限製行業,也會持續關注這些新問題。”
而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在引導孩子健康娛樂方麵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很多家長把抓娃娃機當作‘臨時托管工具’,把孩子放在機器前就不管了,這不僅容易引發安全問題,還可能讓孩子形成‘靠運氣獲得物品’的錯誤認知。”宗春山提醒家長,在帶孩子日常體驗時,要做好“陪伴者”與“引導者”,從心理學上講,沉迷是因為孩子心理缺乏安全感,家長與孩子的互動與陪伴多了,才能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家長還是應多帶孩子參與戶外活動、手工製作等親子項目,用更有意義的陪伴替代單一的機器娛樂,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