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發表
每逢熱門政策出台或熱點事件發生,經常有不法分子利用公眾關注度和信息差,實施針對性詐騙。7月底,《育兒補貼製度實施方案》發布,詐騙分子在短時間內就布置好從引流到收割的完整騙局,不僅做出了高仿政務平台釣魚網站,還利用“限時領取”“過期作廢”等話術促使受害人做出不理智決策,可見其“蹭熱點”手法之熟練,令人防不勝防。
高考季偽造錄取通知書領取渠道、世界杯期間假冒彩票抽獎活動、災後發布虛假捐款鏈接……“蹭熱點”式詐騙屢見不鮮,其原因一是熱點自帶流量和話題性,相關內容傳播速度快、範圍廣;二是人們對其降低了警惕性,當詐騙信息與真實政策、場景掛鉤,往往讓人難辨真偽。
“蹭熱點”式詐騙不僅給受害者帶來財產損失、隱私泄露等危害,也會削弱公眾對政務信息、公共信息的信任度,破壞社會信任基礎,還可能導致部分群體對政策產生懷疑或誤解,影響政策落地效果。
政策過渡期是詐騙分子“蹭熱點”的高發期,當熱門政策出台時,相關部門應同步發布權威的配套細則,盡量明確補貼領取方式、證件申辦流程等,還要給公眾提供官方的谘詢渠道,提前發布防騙指南,壓縮詐騙分子操作空間。還可加強技術賦能,提升大數據智能分析效率,第一時間對涉詐信息進行識別、攔截、溯源,對涉詐APP、域名等建立黑名單數據庫,掐斷詐騙的信息流。
公眾應注意核實信息來源和可靠性,通過官方渠道、政務平台進行相關政策的查詢、辦理,警惕陌生鏈接,不隨意掃描二維碼或下載APP,尤其要保護好身份證號、銀行賬號、密碼和驗證碼等個人信息,遭遇詐騙及時報警。
詐騙分子的手段借熱門政策、熱點事件不斷翻新,但其蹭流量、套信息、盜資金的邏輯沒有變。要多方合力、加強協作,共同構建起抵禦“蹭熱點”式詐騙的“防火牆”。
【編輯:於曉豔】
{loop type="link"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