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染桂香、秋葉偶落,季節的轉場再次拉開序幕。
在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柏林村,平整的入戶路串聯起村落,經改廚改廁改院後,一個個“微菜園”綠意盎然;在貴州省清鎮市新店鎮三合村,農房改造工程讓老舊危房成了滑翔傘基地和特色民宿,村民、遊客樂在其中;河北省故城縣通過“廁汙並治”,把汙水變成清澈“尾水”,全縣281個村莊實現汙水“變廢為寶”……
近年來,鄉村建設的腳步堅定有力,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組織實施好鄉村建設行動,特別是要加快防疫、養老、教育、醫療等方麵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鄉村,不僅為農業生產提供空間支撐,更承載了農民對理想生活的真切向往。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投向農村。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要求各地紮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進一步提升鄉村宜居宜業水平。
3年來,在《方案》指引下,從蜿蜒的農村公路,到便捷的飲水設施,從清潔穩定的農村電網,到信號滿格的通信網絡,我國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大幅提升,鄉村麵貌持續改善,鄉親們的生活以“幸福”為基調,呈現日新月異的喜人變化。
科學製定規劃 引領鄉村發展方向
村莊建設,規劃先行。《方案》提出,要堅持縣域規劃建設一盤棋,明確村莊布局分類,細化分類標準。各地立足地域特色,探索多元務實的鄉村規劃路徑,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信念守牢鄉村本色,激活發展動能。
日前,家住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桃源村山南頭的鬱薇,在自己經營多年的“判斷題”咖啡店裏忙活,不一會兒,她將精心調製的“蜜桃拿鐵”飲品擺在記者麵前。“現在村裏年輕人很多,有寫生的、團建的,還有旅遊度假的,因此咖啡和甜品都很好賣,每天銷售額至少有1000元。”
桃源村的故事頗具代表性,這裏由2個原市級貧困村合並而來,2009年前後村民人均年收入還不足1.4萬元。破題的重任,落在村黨總支書記張穀肩頭。“無論是搞建設還是做產業,村莊必須有整體、長遠的思路,要以規劃為引導,改變‘想到哪做到哪’的局麵。”張穀說。
篤定於“長期主義”觀念,桃源村在無錫最早開始了以村莊規劃為引導、盤活村內塵封資源的探索。
眼下,桃源村陸續引進了30餘個文旅項目、17種業態,成為高水平編製村莊規劃並按照規劃推動項目落地的典型案例。
像桃源村一樣依托村莊規劃釋放發展潛能的案例,正不斷湧現。在福建省永泰縣嵩口鎮,“多規合一”的村莊規劃與特色產業深度綁定,形成“文化+農業+旅遊”的融合業態,帶動村民人均增收2.3萬元;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則以“縣域統籌”的方式,整合國土、住建、農業農村等部門數據,編製全域鄉村發展規劃;安徽省黟縣通過“校地合作”為鄉村規劃注入專業力量,實現“文化保護”與“民生改善”的雙贏局麵……
在《方案》指引下,各地積極開展縣域村莊布局規劃編製,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陸續完成實用性村莊規劃編製,有效推動土地利用規劃、村莊建設規劃等“多規合一”,為依規有序開展鄉村建設築牢基礎。
完善基礎設施 夯實鄉村振興基石
農村道路通暢、農村供水保障、數字鄉村建設……《方案》明確提出,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各地不斷加快建設步伐,實現村莊從“麵子”到“裏子”、從“顏值”到“氣質”的煥新升級。
新疆喀什地區伽師縣居仁鎮開旦木加依村村民艾尼玩爾·熱依木打開水龍頭,汩汩流出的清水讓他難掩喜悅:“以前挑水要走2公裏,水還又鹹又澀,現在在家就能喝上放心水,真是甜在心裏。”
伽師縣,這個坐落於塔裏木盆地西緣的縣城曾長期深陷水資源短缺、“苦鹹水”的困擾。從2019年開始,曆經3年艱苦卓絕的努力,當地在一望無際的沙漠戈壁中迎來了“城鄉飲水安全工程”全麵竣工,清澈甘甜的雪山融水沿著1548公裏的管網,流進全縣46萬群眾的家中。
這一壯舉,也是全國農村供水保障工程持續推進的生動寫照。截至目前,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4%,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比例達到65%,全國近半縣域實現農村供水統一管理、統一監測、統一運維、統一服務。
“家裏不光通了水,路也修到了家門口!”河南省新鄉衛輝市孫杏村鎮楊大屯村黨支部書記張俊慶告訴記者,曾經坑窪不平的土路已變成水泥路,不僅方便了出行,還串聯起產業發展。“以前大豆要拉出去賣,現在貨車直接開到地頭,種多少都不愁。”張俊慶說。
得益於新鄉市開展的“三通一規範”工程(農村道路、自來水和汙水收集“戶戶通”,弱電線路整治規範),不僅村民生活的便利性大幅提升,也為產業振興注入“源動力”。
據交通運輸部統計,全國農村公路總裏程由1978年的59.6萬公裏增加到2024年底的464萬公裏,全國3萬多個鄉鎮、50多萬個建製村實現通硬化路,鄉鎮通三級以上公路比例達89.5%,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比例達94.6%。此外,農村物流體係“微循環”越來越暢通,目前全國行政村快遞服務覆蓋率已達95%,“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願景正在加速實現。
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也深入人心,助力廣袤鄉村搭上時代快車。
在浙江省安吉縣餘村,村民王芳習慣了用網絡直播推介自家民宿和生態農產品,“以前獲取客源隻能靠朋友介紹,現在每天直播有上萬人觀看,旺季民宿訂單排到3個月後,還能銷售鄉親們的筍幹、茶葉。”
截至2024年底,我國農村寬帶接入用戶數超過兩億,農產品電商網絡零售額突破6300億元。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穩步提升。目前,我國行政村通5G的比例已達90%,提前完成了《“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中“到2025年實現行政村5G通達率達到80%”的目標。
此外,農村充電基礎設施快速建設,除西藏、青海外,其他省份均實現了充電站縣縣全覆蓋,還有14個省份實現了充電樁鄉鄉全覆蓋。
改善人居環境 塑造鄉村亮麗風貌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既是生態友好、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鮮活實踐,又是改善民生、實現宜居宜業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必由之路。《方案》要求,穩步提高衛生廁所普及率,統籌農村改廁和生活汙水、黑臭水體治理,因地製宜建設汙水處理設施,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係等。
“現在農家樂、飯店的汙水都收集起來,輸送到汙水處理設備後統一處理,地麵積水、蚊蟲垃圾都少了。”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溫泉鎮衛東村村民陳文新見證了村裏環境的變化,曾經泛著異味、漂浮雜質的汙水已“去濁還清”,成為達到灌溉標準的活水。
千裏之外,陝西省平利縣廣佛鎮香河村村民劉平麵也感受到環境提升帶來的變化:門前不大的幾分地被充分利用,種上青菜、大蔥,籬笆上是各種爬藤的綠植。“以前廢棄的雞舍、柴火就堆在院子裏。現在不僅住上了敞亮的新房,拾掇出的院子也種上了新鮮蔬菜。”劉平麵說,“大家現在比的是誰家的院子更整潔、更漂亮。”
村莊環境的改善,帶動的是村民思想和行為上的提升:亂丟亂扔垃圾、亂堆亂放雜物的陋習少了,自覺嗬護環境、講究衛生的氛圍日漸濃厚。如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春風拂麵,正實現“點上突破”到“麵上覆蓋”的整體推進。
陝西省留壩縣推進20餘個村落“微改造”,共同打造“秦嶺原鄉”旅遊線,2024年全縣接待遊客突破180萬人次;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完成8個圩鎮“三線”整治,解決農村弱電纜線“蜘蛛網”問題,清理廢棄線纜150餘公裏,惠及農戶1.6萬餘戶,村容村貌整潔度提升;湖北省十堰市開展“五清一改”,清理垃圾3.2萬噸、打造口袋公園230餘個。
在此背景下,鄉村生態價值與經濟動能也被釋放出來,各地不斷樹立遠景目標,推動構建“以點串線、以線帶麵”的長效機製。
甘肅省持續完善改廁技術支撐體係,編製《甘肅省農村戶廁建設技術指南》,建立縣鄉村三級改廁質量管控機製,實行“一戶一檔”管理,全省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不斷提高,糞汙資源化利用率超70%;江蘇省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投入力度,2024年至2025年統籌安排58億元專項獎補資金,由縣級統籌用於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運維管護等;廣西通過完善鄉村建設“任務清單”和“項目庫”強化建設工作統籌,梳理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各類項目需求,實現項目精準儲備,並明確各部門在工作中的職責與時限。
據統計,目前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76%;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收運處理的行政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率達到45%,農村汙水橫流狀況大幅減少;村容村貌改善提升,絕大多數行政村開展了村莊清潔行動。
強化公共服務 提升鄉村生活品質
《方案》強調,要發揮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支撐作用,強化縣城綜合服務功能,推動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采取固定設施、流動服務等方式,提高農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務的可及性、便利性。
“沒想到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家住山西省介休市宋古鄉的王振生回憶,“以前這病在介休看不好,北京的手術費和住院費又太高,隻能消極治療。”
“患者左眼眼角和麵部肌肉不自主間斷性抽搐,需進行微血管減壓術。”介休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孟繁強解釋,“要將左側小腦前下動脈分支和麵部神經分離,難度很大,以前患者都得去北京的大醫院,費用至少要6萬多元,今年這台手術在国产AV蜜桃网站院就能做,患者實付3000多元就夠了。”
近年來,介休市積極打造縣域醫療共同體,推動優質醫療資源通過信息化等多渠道下沉至鄉村,讓患者低成本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醫療、教育和養老,始終是牽動民心的重點領域。這背後,既是城鄉深度融合發展的深刻體現,也是“以民為本”執政理念的深刻踐行。
2022年,湖南省桑植縣總醫院成立,將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統一管理,改革後,2024年縣域就診率達91.4%,醫保基金三年累計結餘3657萬元;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白果鄉構建起1個鄉老年服務中心、12個村老年協會、56個村組老年之家的三級互助養老服務體係,為全鄉3000餘名空巢、留守、高齡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山東省成武縣深入推進“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實現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與流動,顯著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之間的師資差距。
據統計,當前基層醫療網絡不斷強化,全國95%的村衛生室納入醫保,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在全國2188個縣推進,到2025年底,90%以上的縣域醫共體將達到緊密型標準。目前,全國農村敬老院達1.6萬個,床位168.1萬張,農村互助養老服務設施約14.5萬個,逐步形成布局科學、配置均衡、服務完善的農村養老服務設施網絡。
鄉村建設行動絕非簡單的“硬件升級”,關乎億萬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城鄉融合格局的深刻變革,需接續奮鬥、久久為功——從頂層設計到基層落地,從藍圖規劃到實景呈現,每一步都需錨定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要穩穩踩在“實”字上。
鄉村建設行動的成就體現多方合力:部門之間打破“條塊分割”壁壘,通過項目資金整合、資源信息共享形成協同效應;上下之間構建“貫通聯動”機製,中央頂層設計,省市細化方案,縣級統籌推進,鄉鎮具體落實,村級發動農民主動參與,項目選址、施工監督到後期管護等每個環節都讓農民有話語權、參與權、監督權。
鄉村建設行動的紮實推進,不追求速成政績,而是注重長久實效,不忽視細節完善,更要保障質量過硬,及時整改農民反饋的問題,建立健全後期管護機製,確保建設成果能持續惠及農民。
在不遠的將來,生態宜居的村落中,青瓦白牆與綠水青山相映成趣,農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高品質生活;城鄉融合發展下,鄉村與城市要素雙向流動,農民既能守住“鄉愁”,又能共享現代化發展成果。屆時,廣袤鄉村不再是“落後”的代名詞,而是承載廣大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更是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