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5 來源:困而學之網作者:地主135
央視網消息:9月7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15個節氣:白露,也是秋季的第3個節氣。白露時節,晝夜溫差加大,露水凝結成霜,是秋收的關鍵時期。此時,在我國西南的成都平原,水稻也逐步進入成熟收割階段。這兩天,地處“天府糧倉”核心區、位於成都平原南部的眉山市永豐村,正迎來水稻收獲季。今年水稻收成如何?田間有什麽新變化?一起去看看。
風吹稻穀千層浪。這兩天,永豐村的稻田裏收割機來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其中最特別的是這片1500畝的水稻中試基地,主要承擔著水稻新品種篩選和栽培技術試驗等工作。田間,四川農業大學水稻專家馬均教授正帶領團隊對水稻進行測產。
作為四川省目前唯一的水稻新品種新技術中試研發平台,這裏每年都會種很多品種的水稻。眼前的這批水稻就是去年引進的79個品種之一,最初隻種了一畝,因表現突出,今年進入中試放大試驗,擴種到300畝。測產是中試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通過現場勘察、科學測算等方式精準掌握它的單產數據。
經過測定,兩個品種的畝產分別為906公斤和847公斤,科研人員還會通過一係列研究,進一步驗證品種性能。而類似這樣的工作,在最近豐收季裏,幾乎每天都會進行。
2016年至今,永豐村已累計引進、試種國內外優質品種超600個,篩選出當地適種的優質高產新品種30多個,還研究出了雜交水稻精準條播育插秧技術等一批農業新技術,已經在四川全省推廣。
永豐村所在的眉山市今年共種植水稻145.2萬畝,目前收獲進度在70%左右。今年,全市水稻計劃在9月底完成收獲,產量預計達80萬噸。
AI驅動精準種田 解鎖農業“智”管新範式
水稻從初春育秧,到三夏插秧,再到秋收,長達數月的田間管理是農業生產中的“硬骨頭”。傳統人工管理模式在效率、精度上的短板愈發凸顯,如何提高效率、更加智能高效,成為保障作物豐產的重要課題。而在四川的田間地頭,農業巡檢機器人與“智慧大腦”係統的落地應用,成為農業提質增效的關鍵。
在四川成都新都區稻菜現代農業園區,4.19萬畝水稻已經灌漿,進入籽粒充盈、養分積澱的最後衝刺階段,由當地自主研發的農業巡檢機器人已經代替人工正在進行巡檢工作。目前,農業巡檢機器人已能識別水稻、柑橘、葡萄等農作物的常見病蟲害,且隨著使用場景的拓展,其數據庫持續完善,病蟲害識別精準度也在不斷提升。
一個水稻新品種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前,需要在田間完成區域試驗,對新育成品種的豐產性、適應性、抗逆性和品質進行全麵的鑒定。在邛崍天府現代種業園,今年試驗種植了1700畝308個品種的水稻。往年這個時候,農技人員得天天往田裏跑。如今,裝上了“智慧大腦”,農技人員足不出戶便能輕鬆管理上百畝稻田。
這些數據匯聚到雲端後,由AI模型進行深度分析,不僅能精準預測農作物生長周期、預估產量,還能提前7到10天預警病蟲害風險,並自動生成個性化的農事操作“處方”。讓農戶從“被動防治”轉變為“主動預防”。目前,這套係統已應用於水稻、小麥,未來還將拓展至玉米、茶葉、蔬菜、果樹、中草藥等多種作物。
隨著智慧農業技術向更多作物拓展,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讓“科技興農”在田野間落地生根。
無人化植物工廠 生產效率提高超百倍
看完了田間地頭的收獲,国产AV蜜桃网站再去看看農業前沿技術帶來的驚喜。在位於四川成都天府新區的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裏,有一座20層的無人化植物工廠,比起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它的生產效率提高了一百多倍。
一株農作物如果沒有陽光、沒有土壤,它還能茁壯成長嗎?在位於四川成都的全球首座無人化垂直植物工廠裏,或許能找到答案。
植物工廠內,4組8.8米高的栽培架整齊排列,每個栽培架有20層,密集種植著不同生長階段的實驗用生菜。隨著電腦下達指令,機械臂精準抓取菜苗,穩穩定植到栽培板上,隨後由運輸機器人將其送至對應“樓層”,實現生長周期內的全程無人化操作。
目前,科研團隊已研發出涵蓋72種作物的1238種“光配方”,讓光效利用效率持續提升,助力各類作物快速成長。在這個僅200平方米左右的植物工廠,滿負荷時,蔬菜年產量可以超過50噸,生產效能較普通農田提高了一百多倍。
在四樓,智慧循環水養殖工廠正在運行,不同魚類在池裏暢遊;在5樓,上百個菌包置於架上,正在開展食用工廠化品種選育;七樓,則是屋頂農場,為都市農業空間拓展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山東鄆城:新型農機顯身手 秸稈變寶促增收
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110萬畝玉米陸續進入收獲期。隨著各類農機的使用越來越多,當地作物從種到收的效率也顯著提高。今年,具備秸稈回收功能的新型農機成為田間地頭的“主角”。
金秋時節,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張營街道祝河口村的田野裏一派繁忙景象。在種糧大戶祝仰兵的玉米地中,玉米莖穗兼收機正穿梭作業,金黃的玉米被快速收割的同時,玉米秸稈也被同步粉碎、收集,整個流程高效有序。
據了解,今年鄆城縣大力推廣的這款新型玉米收割機,核心亮點在於兼具莖稈收集功能,可一次性完成玉米摘穗、剝皮、籽粒集箱及秸稈切碎、集箱全流程作業,無需後續人工二次處理,實現收獲與秸稈回收“一站式”完成。回收的青貯飼料既緩解了秸稈處理難題、減輕環保壓力,也為當地畜牧業提供優質資源,逐步形成“農業+畜牧”的綠色循環鏈條。
新疆昆玉:番茄豐收采收忙 訂單農業保質量
這兩天,新疆昆玉市首次在沙漠邊緣種植的上千畝製醬用的加工番茄迎來豐收,今年,當地運用番茄果實采收機、番茄裝運采收機,提高采摘分揀效率。
昆玉市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這裏日照時間長、積溫高,非常適合番茄生長。今年,當地首次在這裏種植製醬用的加工番茄,長勢喜人,每畝地產量達到了九噸左右。
在采收現場,番茄果實采收機先將番茄從植株上采收下來,在田間堆放成壟,再由隨後而來的番茄裝運采收機將番茄收上運輸帶,源源不斷地送到一旁的掛車上。
這個過程中,采收機內安裝的色選儀會通過對青、紅兩種不同顏色的番茄進行智能化識別,自動將沒有成熟的青番茄“彈”出,隻保留成熟的紅色番茄,確保加工環節的原材料質量,識別率達97%。
今年,當地采取“農戶+基地+企業”的訂單農業生產模式,使番茄從選種育苗到集中采收,都有技術人員全程指導,不僅讓種植戶吃上“定心丸”,還保障了番茄生長過程中的精細化管理,確保番茄質量。
【編輯:梁異】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