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田裏繪“豐”景——福建泉州農田連片整治初顯成效

初秋的福建泉州,稻浪翻滾,生機盎然。在南安市水頭鎮樸一村千畝稻田裏,無人機正精準施肥,平整如畫的千畝良田,去年還是零散的“補丁地”,這方“綠色棋局”的蛻變,正是泉州推進農田連片整治的生動縮影。
“八山一水一分田”,作為福建省的經濟發展大市,泉州的耕地資源卻非常稀缺。如何在“保發展”與“保耕地”間找到平衡?泉州選擇破局耕地碎片化,以“農田連片整治”為筆,飽蘸真金白銀和政策創新的墨汁,在閩南大地上揮毫潑墨。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流轉出新招、智慧管護顯身手……這場深刻的土地變革,實現旱澇保收,繪就了泉州的豐收圖景。
政策引航,真金白銀澆灌希望沃野
農田連片的棋局如何布子?政策引領是關鍵一步。《泉州市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農田連片整治)行動計劃(2022—2025年)》《泉州市高標準農田“連片整治·千畝良田”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等一係列行動計劃方案密集出台,構建起強健有力的“政策組合拳”。
真金白銀的投入最具說服力。2022年以來,泉州市級財政每年從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資金中安排專項資金4000萬元,優先對水稻功能區、農業產業強鎮、農業生態型鄉鎮等重點區域農田開展連片整治,按照不超過項目新增投資額的80%進行補助,畝均補助最高不超過4000元,已累計建設項目50個,建設麵積7萬畝以上,不斷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提升全市糧食生產能力。
破壁融合,連片整治繪就豐收畫卷
政策引領下,泉州堅持集中連片、整體推進原則,因地製宜確定整治規模,統一規劃設計,集中投入治理,在閩南山水中繪就出萬畝良田的豐收美景。
走進惠安縣黃塘溪畔,曾經碎片化的耕地已連片成景。當地通過創新機製,以黃塘溪溪濱慢道為紐帶,串聯起12個行政村,整合黃塘、紫山兩鎮水係沿岸的零散耕地,采用“多田套合”模式統籌各類涉農項目,累計完成1.5萬畝農田的高效整合。經過係統整治,區域農業空間布局顯著優化,耕地質量全麵提升,創新推出的“兩稻兩菜”糧菜輪作模式,畝產值突破2萬元大關。
2022年,泉州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全域土地整治深度融合,致力於打造更大規模的連片良田,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水頭鎮樸一村重新布局路網、水網後,建成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千畝連片良田,提升了機械化作業水平。2024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3.2萬畝,累計建成19.8萬畝,糧食播種麵積38.8萬畝、產量15.4萬噸。
建管並重,構建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良田要建好,更要管好、用好。泉州將創新機製與智能技術深度融合,構建起“建管並重、數智賦能、生態增值”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在長效管護方麵,泉州創新“商業保險+財政補助”管護資金籌措保障機製,為農田設施撐起“保護傘”。市級財政每年按每畝2元標準補助高標準農田管護;全市60%的涉農縣(市、區)開展農田設施災損保險,永春縣將895公裏水渠、763座攔水壩納入保險範疇,2億元的估值保障讓基礎設施管護後顧無憂。
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成為泉州智慧農業的核心支撐。登錄泉州市“數字農田”平台,鼠標輕點間,全市高標準農田信息、“兩區”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現狀等數據躍然屏上,衛星遙感影像清晰直觀,像一位智慧“大管家”,將高標準農田項目建前、建中、建後全流程納入係統信息化管理,實現“一圖統管、一網通辦”。在樸一村,170畝高標準農田已變身“數字智慧農田”,農戶通過手機或電腦即可實時掌握作物生長情況,遠程完成灌溉、施肥等操作,實現了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的轉變。
在生態價值轉化方麵,泉州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理念,率先在福建全省以縣域內重點流域為軸線,全流域開展“一縣一溪一特色”田園風光建設。依托鄉村特有生態資源和曆史文化內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農旅融合發展業態,逐步建成經濟“高價值”和生態“高顏值”的現代農業高地。永春縣桃溪風光帶打造的20公裏農旅融合示範帶成為典範,河道兩岸農業、水利、文化以及鄉村景觀,宛如一幅現代版“清明上河圖”,稻田音樂節、農耕研學等活動成為鄉村全麵振興新引擎。
當樸一村的無人機掠過金黃的稻浪,當黃塘溪畔的農旅綜合體迎來各地遊客,泉州正在重新定義耕地的內涵——它不僅是糧食生產的載體,更是生態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的複合空間。這場始於田間的變革,正在繪製鄉村全麵振興的立體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