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5 來源:孤獨鰥寡網作者:太陽總冠軍哦
常見常吃的魷魚,也需要保護了嗎?沒錯!上海海洋大學陳新軍團隊日前在頂刊《科學》(SCIENCE)上發表通信類(LETTER)文章,呼籲參加強國際合作與資源評估,養護全球最大魷魚漁業。
據《科學》雜誌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每年在東南太平洋海域被捕撈的莖柔魚(Dosidicus gigas)產量接近100萬噸。作為全球捕撈量最大的無脊椎動物物種,其種群現狀正引發科學界與漁業管理機構的高度關注。
上海最大露天夜市泗涇夜市製作的火爆魷魚。李茂君 攝
陳新軍教授告訴記者,莖柔魚是學術名稱,是魷魚的一種,是目前商業性魷魚捕撈中數量最大的種類。目前,這一跨國家種群尚未在整個東南太平洋分布區域內完成全麵評估,關鍵種群數據缺失,且近年產量大幅下降,暗示其種群可能正處於衰退之中。
莖柔魚的捕撈活動,涉及多國力量。在厄瓜多爾、秘魯和智利海域,數千艘手工漁船參與捕撈;而在公海上,數百艘中國遠洋魷釣漁船也加入這一漁業作業。這種跨區域、多主體的捕撈模式,使得種群管理麵臨巨大挑戰。盡管南太平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SPRFMO)負責監管公海捕撈活動,包括對莖柔魚實施漁船數量上限管控、製定船上觀察員數據收集標準等措施,但國際合作的缺失,導致區域數據庫建設受阻,成員國間生物樣本共享機製難以推進,而這些正是開展區域種群評估的必要前提。
2024年,南太平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第二次績效審查,由獨立專家開展,作為其評估管理措施有效性的法定流程。此次審查進一步指出,當前莖柔魚區域種群評估存在明顯缺口,參與捕撈的國家間數據共享也存在不足。
研究人員警告,若不通過協作填補這些缺口,可能會重蹈加利福尼亞灣莖柔魚漁業崩潰的覆轍,也可能像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魚(Illex argentinus)種群那樣,出現總捕撈量大幅度且不可預測的波動。此外,厄爾尼諾現象帶來的大規模周期變化,會導致生態係統和種群數量劇烈波動,因此必須通過基於生態係統的模型來評估莖柔魚種群。
陳新軍教授在魷魚資源養護與管理國際研討會上。資料照片
值得注意的是,莖柔魚不僅支撐著全球數千人的生計,還為數百萬人提供糧食安全保障。此前,南太平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已有成功的物種恢複經驗。2013年,該組織通過實施相關政策,成功恢複了智利竹筴魚種群。陳新軍研究團隊呼籲,為在莖柔魚種群需要恢複計劃之前實現有效保護,南太平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需加強與厄瓜多爾、秘魯、智利和中國的協調,通過強化國際科學協作,建立完善的監測、評估與管理體係,確保這一重要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這項研究由來自西班牙、中國、智利、美國、秘魯、新西蘭、英國等多國科研機構的學者共同完成,上海海洋大學遠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創新團隊陳新軍和李綱教授作為作者之一,為國際社會製定莖柔魚保護策略提供了關鍵科學依據。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中國從2020年開始,每年9月1日-11月30日在東太平洋南北緯5°S-5°N、西經95°-110°W的海域施行公海自主休漁製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同時,我國提出國際漁業科學觀察員覆蓋率標準,被寫入南太平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的管理措施並實施。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在上海海洋大學主辦的“魷魚資源養護與管理國際研討會”通過了《全球魷魚漁業可持續發展上海提議(Shanghai Proposa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lobal squid fishery)》。加之此次《科學》發文,體現在全球遠洋漁業資源管理領域責任與擔當,為推動東南太平洋莖柔魚漁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