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5 來源:寒心酸鼻網作者:答案_3ahg
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九月的隴原大地,秋陽正好。在甘肅清水的麥田裏,沉甸甸的麥穗壓彎了麥稈。微風拂過,麥浪翻湧,空氣中滿是豐收的甜香。村民們握著飽滿的麥粒,臉上笑意盈盈。這喜人的收成背後,離不開一位農業科學家40年的付出。他就是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研究員魯清林。
從童年“一碗稀粥分三頓喝”的苦澀期盼,到培育出46個助力豐產的小麥品種,他用科技破譯小麥豐產密碼,讓西北旱塬年年都有好“豐”景。
前不久,魯清林獲評2024年度“感動甘肅·隴人驕子”。
“讓鄉親們不再挨餓”
1963年,魯清林出生在甘肅農村。童年時期,“一碗稀粥分三頓喝”的日子,讓他早早體會到糧食的珍貴。每當看到父母為了全家人的口糧愁眉不展,魯清林就會蹲在田埂上發呆,默默期盼:“要是小麥能多結幾粒籽,該多好。”
這份樸素的願望,如同一顆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1985年,從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魯清林,毫不猶豫地加入了著名小麥育種專家周祥椿的團隊,隨即踏上小麥育種征程。“我要培育出高產、優質的小麥品種,讓鄉親們不再挨餓。”魯清林說。
育種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為了掌握前沿育種技術,彌補理論知識短板,魯清林白天頂著烈日、冒著風雨在田間觀察小麥長勢、記錄數據,夜晚則挑燈苦讀,“啃”專業書。
40年來,魯清林每年有200多天紮根在田間,褲腳總沾著泥土。試驗站成了他名副其實的“第二個家”。每到小麥抽穗揚花的關鍵時期,天還沒亮,他就已蹲在地頭觀察小麥的生長情況,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微變化。同事說:“隻要小麥在生長,就能在田裏見到魯老師。”
正是這份近乎執拗的堅持,讓魯清林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員,逐步成長為小麥育種專家。
“科研成果要長在麥田裏”
甘肅隴南是我國小麥條鏽病的常發易變區。小麥條鏽病,被稱為“小麥癌症”,一旦暴發,輕則導致小麥減產,重則顆粒無收。無數農民因此遭受巨大損失。攻克小麥條鏽病,成了魯清林的頭等大事。
為找到對抗條鏽病的方法,魯清林和團隊踏上尋找抗病種質資源的征程。十幾年來,這支團隊的足跡遍布全球,他們引進了上萬份小麥種質資源。麵對海量的資源,他們耐心篩選,最終挑選出千餘份抗病材料,建成了我國最大、最全的小麥抗條鏽基因庫。
然而,如何將抗病基因與豐產特性完美結合,成了新的難題。無數個日夜,魯清林“泡”在實驗室和田裏,反複試驗、不斷摸索。終於,他創新育種思路,在國內率先運用國際抗條鏽基因載體品種與持久抗性品種進行雜交育種,主持育成了“蘭天30號”“蘭天33號”“蘭天34號”“蘭天36號”等多抗豐產類型小麥新品種。這些品種從源頭控製了條鏽病,讓我國抗條鏽育種技術達到了領先水平。
2022年,魯清林培育的“蘭天36號”在甘肅清水進行測產,畝產達到714.3公斤,刷新了全國旱地小麥高產紀錄。
“科研成果要長在麥田裏。”魯清林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在他看來,科研成果隻有真正走進田野、惠及農戶,才能發揮其最大的價值。因此,他常年奔波在甘肅的各個鄉村,為農民舉辦小麥種植技術培訓,手把手指導他們播種、施肥、防治病蟲害。
春耕時節,在清水縣的麥田裏,經常能看到魯清林忙碌的身影。村民劉保錄每次見到他,都會上前請教:“魯老師,快幫我看看這麥苗長得咋樣?”魯清林耐心地給出建議:“苗齊根壯,長勢不錯,但後期的肥水管理還得跟上,這樣才能保證高產。”在他的指導下,當地許多農戶的麥田都實現了苗勻行直、高產穩產。
近年來,麵對小麥育種現代化和消費結構多元化、優質化的趨勢,魯清林積極調整育種思路,帶領團隊開展攻關,努力提高小麥種植的經濟效益,推動甘肅小麥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據統計,他和團隊培育的小麥品種累計為農戶節本增效超70億元,帶動數十萬農戶脫貧。
如今,62歲的魯清林依然活躍在田間地頭。40年風雨兼程,他用科學家的嚴謹與專注,守護著隴原大地的豐收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