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發表
青年研究
年輕人“捧紅”劇場經濟背後的消費邏輯
當年輕人拖著行李箱跨城追一場話劇,沉浸式戲劇成為社交媒體的新寵,脫口秀劇場成為年輕人的情緒減壓閥,劇場經濟正被年輕群體重塑。他們不僅是觀眾,更是推動劇場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年輕群體正在以情緒價值為消費動因,以社交賦能為重要需求,影響著劇場演出產業的發展方向。
消費主力:劇場經濟成為年輕群體的娛樂剛需
劇場經濟成為年輕群體的娛樂剛需。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聯合燈塔研究院發布的《2025年上半年劇場熱門項目和消費趨勢洞察》顯示,在16.05萬場劇場演出創造的54.02億元票房中,話劇穩居品類榜首,音樂劇、舞劇等藝術門類齊頭並進。其中,根據《2022年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演出市場消費主力為18至34歲的年輕人群,該年齡段人群連續3年在購票觀眾中占比超過76%。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聯合相關機構發布的2023年劇場類演出市場數據顯示,72%的劇場類演出觀眾年齡在18至34歲之間,音樂劇25歲以下觀眾占比最高,達到40%。年輕群體是推動劇場經濟的主力軍。年輕一代以情感價值、技術賦能與跨城追劇的熱情,重塑劇場經濟的底層邏輯與文化表達。
劇場經濟受到年輕群體追捧,是因為其具有情緒減壓、社交等功能。一是劇場經濟屬於年輕人的情緒快充,成為年輕人情緒的減壓閥。年輕群體消費邏輯已從“性價比”轉向“心價比”,願意為情緒價值買單。年輕群體願為8分鍾沉浸演出排隊3小時,認為劇場演出是“情緒解壓閥”,追求療愈和情感共鳴。劇場的沉浸式體驗與集體參與特性,使其成為年輕人情緒宣泄與情感共鳴的載體。二是劇場經濟的社交屬性使其成為年輕人的娛樂剛需。年輕群體通過劇場消費標榜審美偏好與文化歸屬,形成獨特的圈層標簽。年輕群體通過消費行為聲明“我是誰”,在原子化社會中錨定自我身份。劇場社交已形成“體驗-分享-再傳播”的價值循環鏈,成為年輕群體社交資本的核心來源。劇場經濟將社交需求嵌入年輕生活的多元場景,當年輕人在光影中尋找彼此,他們也在定義屬於這個時代的聯結方式。
需求推動:年輕人偏好驅動劇場產業創新
年輕群體的行為喜好和消費習慣對劇場經濟產生深刻影響,推動行業加速向個性化、體驗化和數字化發展。年輕人偏好驅動劇場從封閉舞台到全域沉浸生態場景重構。一是年輕人對“身臨其境”體驗的渴求,倒逼劇場突破物理邊界。為了迎合年輕人劇場消費偏好,各地推動城市空間戲劇化改造、城市閑置空間再利用以及文旅場景融合。例如,西安的“長安十二時辰”,將唐代的市集“搬”到了現實中,讓年輕人身臨其境感受唐代市集。二是推動內容生產從單向輸出到用戶共創變革。為了滿足年輕人對劇場參與感與話語權的需求,推動內容生產邏輯從“創作者主導”轉向“用戶共謀”。例如,在上海麥金儂酒店觀看《不眠之夜》時,觀眾戴上麵具在三層樓的實景場景裏走動,進行實景體驗。三是技術賦能劇場體驗。利用AR技術進行虛實空間疊加。例如,蘭州黃河主題演出用AR技術重現非遺故事。劇場演出借力網絡社交媒體推廣,形成“體驗-創作-引流”閉環。
未來展望:劇場經濟如何健康發展
年輕群體驅動劇場經濟發展,其本質是精神消費升級與產業供給創新的動態平衡。要通過結合政策導向、技術創新與行業實踐等,係統化推進劇場經濟健康發展。
將劇場嵌入區域文旅網絡,激活文化集群效應。一是差異化定位與集群化發展。針對不同客群定製劇場演出內容和體驗,避免同質化競爭。探索“多劇場聯票製”,實現“一票通達、相互引流”,提升經濟聯動發展效應。二是閑置空間再利用。將閑置空間和商業體轉化為劇場演出新空間,降低發展成本,提升城市文化密度。三是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劇場演出助力城市文旅融合發展,推動“演藝+”生態的長鏈價值開發,包括“演藝+商業體”“演藝+城市更新”“演藝+寵物經濟”等等。構建文旅消費閉環線路,開通演出旅遊專線,形成“觀演-遊覽-住宿”一體化設計。
加強科技賦能,提升沉浸式體驗與數字基建水平。一是技術提升年輕觀眾體驗感。通過AR重現非遺故事、VR虛擬劇場擴大經典劇目覆蓋、開發AI實時劇本等方式,強化劇場觀眾的參與感與體驗感。二是推廣數字化運營方式。數據驅動創作,利用用戶畫像定製劇目,提高劇場演出的受歡迎程度。建立智慧運營管理係統,提高劇場演出服務的精準度與效率。三是加強AI賦能。通過AI輔助創作、虛擬演員與實時渲染等方式,加強AI與劇場演出的深度融合。
加強機製創新,提高政策精準性與行業自律。一是分層分類支持劇場經濟關鍵環節。針對大型營業性演出、演藝新空間、精品劇目、中小劇場等類型,進行精準施策與差異化扶持。二是全周期發展劇場經濟。在創作端,設立劇場產業基金,對非營利劇目免稅,鼓勵演出劇本創作。在製作端,加強企業聯合製作,提高劇場演出質量。在消費端,發放折扣券、體驗券等補貼,加強劇場演出消費監管。三是構建行業自律體係。明確服務標準、內容審核及維權機製等標準化規範內容。明確信用評估與監督機製,明確演藝工作者職業道德公約,建立觀眾滿意度反饋機製。(作者逯達 山東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9月14日 03版
【編輯:王琴】
</p>{loop type="link"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