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拒到霸總專業戶,微短劇演員馮銘潮分享轉型經曆感悟

【人物名片】
演員:馮銘潮
參演作品:《莫言春度芳菲盡》(河馬劇場點擊量超2.9億人次)、《從不負月光》、《凜爺追妻忙,三寶神助攻》、《我被京圈太子爺纏上了》、《團寵千金殺瘋了》、《後備箱裏的星戀奇緣》等近30部微短劇
特點:“霸總”專業戶,長劇演員轉型微短劇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李守
身著休閑西裝,說話時總是帶著溫和的笑意——眼前的馮銘潮與微短劇中冷酷霸氣的“總裁”形象判若兩人。戲裏霸氣十足,戲外溫文爾雅,這種反差或許正是他吸引眾多粉絲的原因之一。
這位曾經常年活躍於長劇賽道的“多棲”藝人,向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講述他向微短劇賽道轉型的心路曆程。
成長經曆
從排斥到接納 長劇演員“下海”演微短劇
馮銘潮1987年出生於海南海口,曾以歌手和長劇演員身份活躍於娛樂圈。2010年參加《快樂男聲》,憑借脫俗的唱功以及俊朗的外表,馮銘潮給不少人留下深刻印象。
馮銘潮還參演過多部電視劇和電影,在與朱丹、周一圍等合作的都市劇《金牌律師》,與趙麗穎、喬任梁等合作的愛情電影《国产AV蜜桃网站的十年》,與韓庚、鄭愷等合作的熱門電影《前任4:英年早婚》中亦有出色表現。
受多種因素影響,近年來,相比傳統影視行業,微短劇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催生的新型影視形態,發展勢頭強勁,正重塑影視行業的市場格局。微短劇市場的火爆態勢正在深刻改變影視行業的演員生態,吸引著越來越多傳統長劇演員投身這一新興領域,馮銘潮便是其中之一。
“一開始我是抗拒的。”馮銘潮談道,早期微短劇製作比較粗糙,甚至有一些有關微短劇三觀不正的傳言,很多有情懷的長劇演員看不上這個領域。馮銘潮是在經紀人的一再建議下,才“下海”進軍這一新興領域的。
從長劇到微短劇,拍攝節奏的差異讓他一度難以適應。“長劇一天拍10至14個小時就收工,但微短劇預算有限,時間壓得非常緊。”他回憶,第一次拍微短劇時連續工作了40多個小時,“腦子都不轉了”。在一次次磨合下,馮銘潮漸漸適應了這樣的工作節奏。
如今,馮銘潮已參演了近30部微短劇。其中,《莫言春度芳菲盡》在河馬劇場一個平台的點擊量就超過2.9億人次。他也成了“霸總”專業戶,參演微短劇後知名度較之前大大提升,粉絲親切地稱他“馮皮皮”。
現象分析
鄭州微短劇製作水平不輸橫店 長短劇分屬不同賽道
據了解,鄭州微短劇產業年度拍攝數量目前位居全國第二,從業人員超過3萬人。在全國,經網絡視聽平台機構自審通過播出的豎屏短劇行業中,鄭州跑贏橫店,成為集內容策劃、拍攝、製作於一體的重要城市,微短劇的製作量及傳播量在全國居於引領地位。
馮銘潮透露,在自己參演的微短劇中,有約三分之一是在鄭州完成的。“鄭州的微短劇製作水平未必比橫店差。”在他看來,微短劇和長劇屬於完全不同的賽道,兩者的節奏和邏輯完全不同,微短劇更注重“爽點”,而長劇則講究故事的合理性和人物心理變化曲線。
“現在很多人生活壓力大,看劇隻是為了放鬆和開心,不需要太多的教育意義。”馮銘潮分析道,“微短劇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每集都有反轉和爽點,節奏非常快,觀眾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滿足感。”
感悟思考
微短劇要在有限時間內突出重點 把錢用在刀刃上
為了控製成本,劇組人員熬夜加班趕工已經成為微短劇劇組常態。對於這種不健康的工作方式,馮銘潮並不認同。
“一部劇從定妝到拍攝完成大約需要10天時間,如果一個演員每月拍戲超過3部,基本上屬於連軸轉狀態。”馮銘潮表示,微短劇演員更需要體力、腦力、承受能力,為了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目前自己每個月平均拍2部微短劇,剩下的時間要空出來學習以及為下一場戲做準備。
談及微短劇的現狀,馮銘潮認為,行業正在向“精品化”發展,但何為精品仍需探索。
他認為,“精品化”不是投資上燒錢就行,關鍵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突出重點,把錢用在刀刃上,比如打造好的故事情節、好的畫質等。他舉例,以前拍電影時為了一個好的畫質,光打燈甚至都需要半天乃至一天時間,這在快節奏的微短劇拍攝中還很難實現。總而言之,微短劇的創作要把握“度”,既不能忽視用戶需求,也不能放棄藝術性和故事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