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41個教師節即將來臨,對教師而言,成長始終是職業生涯中最長久的追求。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和搖籃,高校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就顯得尤為關鍵。
“不過,目前青年教師發展麵臨著一些問題。”在8月16-19日舉辦的第五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上,山東師範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教學質量評估中心)主任賈斐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說:“一是當前對教師的總體評價依然以科研為重。再有,一些新教師在走上教師崗位前沒有接受過基本的教學能力培訓,影響了教學效果。”
長期以來,高等教育領域一直有個爭論:高校教師到底應該以科研為主,還是以教學為主。近年來,由於論文、課題、項目經費等“硬指標”在教師職稱評審、崗位聘任、績效分配中有著更高的權重,課堂教學逐漸成了評價教師的“軟指標”,再加上“科研量化易、教學量化難”的現實,不少學校和教師都把主要精力投向可快速量化產出的一方。結果,一些學生抱怨“水課”越來越多,部分教師也感慨“科研擠占了教學時間”。
這種狀況正在悄然改變。
記者在第五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的采訪中了解到,越來越多的高校和教師踴躍參加到這個以教學創新為主題的比賽中來。5年來,來自全國32個賽區的累計43萬名教師報名參賽。參賽教師人數從首屆的5萬名增長到今年的12.7萬名。首屆大賽,隻分為部屬高校和地方高校2個賽道,現在已經逐步優化為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基礎課程、課程思政、產教融合7個賽道,覆蓋了全部14個學科門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此次大賽中采訪了多位參賽教師和專家,發現不少教師用一個又一個創新,讓高校的課堂真正“活起來”“好起來”,真正做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創、以賽促改。
AI成為教師更好的助手
“在人工智能(AI)驅動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AI正從‘倍數加乘’向‘指數裂變’演進。”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博在第五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發言時說。
的確,當被大數據武裝起來的AI顯現出驚人的學習速度時,不少職場人都有了被取代的危機,教師也不例外。
“與其坐在教室裏聽‘水課’,真不如問AI,把一個問題扔給大模型,半分鍾不到就能給我‘吐’出來有嚴謹思考過程的答案,何必浪費一堂課的時間。”一名大學生這樣對記者說。
那麽,學生的培養真的不需要老師和課堂了嗎?
“AI能從數字上給出最優解,但是它無法作出道德判斷。”雲南工商學院教授王媛媛說。她教授的是高級財務會計課程,會計工作涉及的數字數據較多,AI確實能在精準數字計算方麵有明顯的優勢,但是會計工作還是一個企業管理和決策的基礎,“如何讓企業高質量發展,如何讓企業服務國家建設,這些都是通過計算無法獲得的,需要教師在一個個案例的講解過程中,進行價值觀的引導和滲透”。
“我認為人類依然有兩個能力是目前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王博說,一個是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另一個是猜想與假設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形成可具體為學生精準提問、思辨創新、協作領導三大能力的培養。
無疑,無論是價值觀的引領還是思辨能力的培養,都遠比單純地傳授知識更難。這給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AI讓我的工作變得更高效了。”廣州航海學院講師唐偉煒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教師“化敵為友”,普遍地在教學中使用AI。
唐偉煒介紹,AI能處理海量的信息,所以,AI成了她的搜索引擎,甚至“連期末考試題我都會讓AI給一些建議,提供一些案例”。
節省出的時間,唐偉煒會去琢磨兩件事,一個是課程,一個是學生。
琢磨課程,就是要努力尋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讓學生能用課堂上學到的內容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問題,“教學的更高階目標不在於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點,而在於他們是否能夠跳出既定框架,在麵對全新挑戰時,依然可以洞察問題本質、靈活調用並創造性應用所學知識”。
琢磨學生,就是要貼近學生。“現在的00後跟以前的學生有很大的不同,他們更願意拉近跟老師的距離。”唐偉煒說,這讓老師更容易融入他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們的想法,所以唐偉煒一直嚐試用00後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每次開課前她都會從“性格”“興趣”“人生規劃”3個方麵出發做個調研,然後根據不同學生的特質分組教學,製定不同的教學方案。
還有一些教師直接讓AI參與教學。
山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劉文丹利用VR和AI技術重構了指揮法課程。通過“VR指揮大師虛擬音樂廳”,學生可沉浸式體驗指揮場景,穿戴Pico眼鏡與體感追蹤器,實時獲得聲部與樂器站位的視覺反饋。她還在課程中引入了AI智能作曲平台,平台可以根據關鍵詞生成新作品,“隨機生成的作品斷了學生模仿的念頭,他們必須真正理解指揮邏輯”,劉文丹說,用這樣的方法能更好地檢驗學生能否靈活運用指揮技法。
“国产AV蜜桃网站是很擁抱AI的。”複旦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許肖瀟說。不過,AI更像一個“博學多才”的助手,能完成某些任務,但要做得精彩、做出深度,卻不容易。它需要真正具備判斷力和審美的人與之協同,才能實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所以,許肖瀟和團隊不斷嚐試將AI作為輔助工具融入創作與教學環節,但同時堅持“以人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她認為,AI不隻是效率工具,更是激發創意、拓展表現形式的夥伴。
“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驅動下的教學模式創新,探討教育大模型與教學智能體的深度應用,是把握新機遇、應對新挑戰、開辟新賽道的務實之舉,對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教育強國建設具有深遠意義。”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薑恩來說。
讓有用的知識更有趣
教學創新不僅體現在技術應用層麵,更深刻融入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設計。
新興學科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習主動性,但高校中大量傳統、基礎且理論性極強的課程,如何講得生動、讓學生願學愛學,更考驗教師的教學能力。
線性代數因高度抽象、邏輯嚴密,常被視為枯燥難懂的課程,甚至成為不少理工科學生的“學習噩夢”。
“受這類固有印象影響,很多學生對它望而卻步。但事實上,數學課也能妙趣無窮。”貴州大學副教授蔣嵐翔指出,關鍵在於將數學融入實際應用場景,讓枯燥繁瑣、抽象難懂的理論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相結合。
他舉例說明,如今手機或網絡上常見的AI變臉技術——如男孩變女孩、大叔變美女、萌貓變萌狗,本質是計算機圖形圖像學的應用,其底層原理正是線性代數中的矩陣運算,而這門基礎數學課在理工科學生大一大二階段便會開設。
蔣嵐翔在講授矩陣運算時,采用“情境式教學+AI應用”模式,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與學生感興趣的“變臉技術”關聯,這種方式不僅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通過交互式操作加深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
有人說:數學本身極具美感,但這份美,唯有真正看懂數學構建的現實世界後才能體會。這也帶來啟示:傳遞知識時,不僅要讓學生知其所用,更要引導他們悟其所美。唯有如此,才能將有用的知識真正傳遞給更多學生。
可喜的是,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今年的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中看到,不少在高校中並不“吃香”的、聽起來有些“土”的專業,在教師們的創新中逐漸褪去了“又土又木”的舊外衣。
正如唐偉煒所說的,“国产AV蜜桃网站這個專業跟造船相關,那不就是一個超級大的海上‘樂高’?”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知識,課堂效果才會更佳。
不過,有趣隻是引線,真正讓學生穩穩坐在教室內的,是由興趣點燃的對知識本身的渴望。
把課上好也是教師職業發展的好途徑
教師致力於課堂創新,受益的不僅是學生,還有他們自身的職業發展。而政策的引導,在這一轉變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為了克服教師職稱評審中唯論文、唯“帽子”、唯學曆、唯獎項、唯項目等傾向,2021年1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聯合發布《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製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突出教育教學能力和業績”“高校應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把課堂教學質量作為主要標準”“強化教學考核要求,提高教學業績和教學研究在評審中的比重”……
有了頂層設計,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成了不少省份和高校激勵教師投身教學的重要抓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通過梳理發現,天津市人社局、天津市教委2022年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到,全國範圍的競賽、比賽、評獎中取得具有廣泛影響的高水平業績成果的教師,招聘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等可進入評審綠色通道,各高校在嚴把質量和程序的前提下,可製定較為靈活的評價標準,申報高級職稱時對論文、著作等可不作限製性要求,根據業績情況可申報評審正高級職稱,暢通人才發展通道。河南省教育廳去年發布的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河南賽區)選拔賽的通知中,明確提到要通過大賽培養青年骨幹教師,“在國賽中獲得名次的,視為獲得省級及以上教科研獎勵,在考核時予以認定”。
有些高校直接把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寫進了學校的職稱評審方案中。比如,山西農業大學2023年的教師職稱評審教學評價實施方案中明確,參加省級教學創新大賽獲獎的,可以免除課堂教學評價。
“目前高校普遍重視這個比賽,教育管理部門也將其納入考核指標,教學比賽對老師的下一步發展至關重要。”賈斐說,有些學校還製定了“直通車”製度,在大賽中獲得優異成績,可以直接評聘更高一級的職稱,比如,一個參賽講師獲得了國賽一等獎,就可以直接晉升為副高職稱。
越來越多教師意識到,潛心教學同樣能夠贏得職業認同與發展空間。
為了鼓勵高校教師鑽研教學,也為了更好地發揮優秀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也鼓勵已經獲得高級職稱的教師參賽。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了解到,高級職稱教師參加大賽的人數不斷提高,從首屆的1.8萬名增長到第五屆4.7萬名。特別是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級科研領軍人才、國家重點人才計劃入選者及軍警院校軍官等高層次人才也紛紛參賽。
當然,能夠摘得大獎的畢竟是少數。對絕大多數教師而言,參賽本身便是一種成長。
“參加比賽能否獲獎當然重要,但是參賽本身對国产AV蜜桃网站來說就很有收獲,這樣的比賽會推動自己不斷往前走,国产AV蜜桃网站可以從其他省份選手身上學到很多更先進的理念和技能。讓自己更好地向學生傳遞知識。”王媛媛說。
值得一提的是,教學與科研並非割裂。真正想把課講透、講活,教師的科研也會自然跟進。
賈斐介紹,在備戰省賽、國賽的過程中,教師要經過多輪培訓和業內專家的指導,並得以接觸專業領域最前沿的成果與動態。“教師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更深、梳理更清晰了,科研也自然而然跟了上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實習生 康璐瑤 楊展儀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9月08日 05版
【編輯:王琴】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