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主流媒體看常州|破解 “城市礦山” 難題,常州新能源跑出綠色“加速度”
廢舊動力電池被稱為巨大的“城市礦山”。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隨著動力電池退役量逐年上升,其回收利用問題備受關注。常州超前謀劃,撬動新興固廢循環利用新板塊,打通能源綠色發展的“最後一公裏”。9月13日下午,全國主流媒體看常州調研團一行走進常州厚德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厚德新能源),近距離感受這家公司以全鏈條再生技術破解“城市礦山”開發難題。
“城市礦山” 裏的電池重生術,技術破解回收難題
厚德新能源成立於2014年,前瞻布局電子廢棄物和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生產線,融合報廢電動汽車智能拆解,實現新能源汽車多元複雜部件的精準分離、梯次利用與高質再生,成為了長三角動力電池回收領域標杆,2023年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榮譽。
在厚德新能源車間,機械臂正在精準地拆解退役的電池模組。“每塊退役電池都蘊含鋰、鈷、鎳等寶貴金屬,国产AV蜜桃网站的光譜識別係統能分離電池成分,通過再生車間裏提純後,電池裏的磷酸鐵鋰粉末將可以封裝成新原料。”工作人員介紹。
據介紹,智能拆解是生產線上“智”量最高的環節,自動化產線精準分離電芯與結構件,顯著提升了材料回收效率;濕法提純工藝則通過浸出、萃取等技術,成功提取鋰、鈷、鎳等有價金屬,純度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創新的濕法提純工藝實現高效回收與循環。回收材料能夠直接用於新電池生產,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
在厚德新能源院士專家創新中心,AI視覺識別拆解係統正調試運行。這套設備能適配多種規格電池模組,處理效率與準確率顯著優於傳統人工方式。厚德新能源常務副總經理殷曉飛介紹:“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實現全流程追溯,徹底解決了傳統人工拆解的效率與安全難題。”依托左鐵鏞院士領銜的50餘人研發團隊,企業已拿下258項專利。
其中控氧安全帶電破碎技術實現銅鋁黑粉高回收率,優先提鋰工藝則遠超國家新規要求的90%標準,突破了“低品位礦”的利用瓶頸。針對行業痛點開發的廢石墨氣熱提純技術,較傳統方法大幅降低能耗;磷酸鐵鋰正極修複技術有效縮短回收流程,再生材料性能與原生材料相差不足3%。這些硬核技術支撐起年處理動力電池廢料3萬噸、電子廢棄物1萬噸的產業規模,資源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8%以上。
如今,厚德新能源已建成每年5萬套廢舊動力電池拆解與高值化利用示範工程,資源綜合利用率達98%。與傳統工藝相比,其能耗降低40%、碳排放減少60%,實現了退役動力電池循環利用。
發力新能源釋放綠動能,繪就高質量發展圖景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隨著動力電池退役量逐年上升,其回收利用問題備受關注。厚德新能源通過“綠色製造+循環利用”模式,正逐步補全新能源產業鏈上重要一環。據介紹,目前,厚德新能源已與常州公交、蜂巢能源等本地重點車企及儲能企業建立合作,構建覆蓋長三角的回收網絡,並在產業層麵加速推進“1+2+10+N”全國重點區域戰略布局,以持續提升回收處理能力,更好地滿足新能源汽車電池的再生需求。與此同時,厚德新能源不斷加強產學研合作,引進德國兩院院士Anke教授,正在謀劃籌建新能源電池循環利用省級重點實驗室,打造支撐國家資源安全與綠色低碳發展的不可替代的戰略平台。
據悉,為暢通資源循環利用鏈條,常州市出台《常州市關於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係行動方案》,加快構建起覆蓋全麵、運轉高效、規範有序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係,推動發展方式全麵綠色轉型,在全省率先出台《常州市加快推進新型能源體係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釋放更多綠色低碳新動力。如今,在常州國家高新區,企業與周邊車企、材料商組建的“循環經濟聯盟”,正通過數據共享和供應鏈共建推動綠色轉型,例如,常州瑞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承擔的“退役光伏組件循環利用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項目過國家評估組驗收成為全國光伏回收行業首個國家級標準化試點企業,為光伏產業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探索;厚德新能源生產的環保脂塑複合材料已應用於園林景觀,梯次利用方案在小微儲能、換電場景落地,形成“車、網、站、電池”協同的生態圈。
而在常州街頭,各種新能源場站在加速落地,為車主提供便捷、便宜的新能源汽車充電服務,釋放出綠色低碳的新動力;高鐵新城推進綠色智慧能源、低碳智能製造、ESG高端服務業發展,建設了30個近零碳綠色應用場景;武進創新產業園(近)零碳綠色智慧微電網,創新集合三種儲能電池協同運行,其中鎳氫電池為國內首次實景應用……
從動力電池再生到車網互動,從微電網布局到零碳工廠建設,常州正以循環經濟為筆,繪就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立體圖景。(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陳雲龍 葛小林/文 施向輝 鄒嘉丞/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