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4 來源:男女有別網作者:閆昊060526
9月12日下午,以“規範AI內容 共築清朗生態”為主題的外灘大會見解論壇在上海舉辦。論壇上,複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複旦大學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張誌安作“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傳播影響及治理路徑”主旨演講。
本次論壇由南方都市報社、南都大數據研究院、中國互聯網協會人工智能工作委員會、複旦大學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聯合主辦。
張誌安在外灘大會見解論壇上作主旨演講。
新技術的出現,往往也會伴隨著新的問題。主旨演講過程中,張誌安從新聞傳播的角度分析了AI生成信息傳播帶來的負麵影響及治理路徑。
“專業報道在AI內容的衝擊下麵臨困境”,張誌安表示,自媒體、營銷號大量使用AI生成內容,導致平台內容生態更加混雜,低質量的AI內容憑借快速生成和高流量的特點,擠壓了專業媒體的生存空間,對媒體專業報道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衝擊。
張誌安進一步指出,生成式AI降低了內容創作門檻,網民、自媒體與算法共同參與新聞生產,傳統媒體壟斷地位被打破,新聞生態呈現“多中心但無序”的複雜樣態,“在某種程度上,人這一個體生產的內容、內容生產的專業性,在整個傳播生態係統中,占據注意力的比例正在下降。”
其次,AI生成內容的真實感越來越強,受眾也越來越容易受此類內容的影響,“AI 批量生成的虛假新聞、誤導性內容可通過平台算法精準觸達目標受眾,利用情感化敘事煽動公眾情緒。”此外,與主流媒體的內容生產流程相較,自媒體及AIGC生成內容的把關和審核尺度仍較低。
麵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傳播的負麵影響,應如何治理?張誌安介紹了一些中外治理路徑:一是加強互聯網平台對媒體內容權威賦能,通過給主流媒體添加新聞標簽等形式,讓主流媒體在平台上內容的呈現具有更強的權威性。二是加強政府和平台對主流媒體的技術援助和傳播賦能,讓更多的本地媒體有更多機會持續跟蹤報道本地的公共事務。三是繼續深化互聯網平台和主流媒體的“全流程合作”,在“互為依賴”的背景下,在內容、運營、雲平台等多個層麵展開合作。
“平台、媒體與人工智能技術的關係具有多重性,不是單一的、二元性的,更不是排斥性的”,張誌安強調,AI治理不能將技術、媒體、平台和用戶視作對立的關係,要以“生態”視角來動態推進治理路徑。他建議回溯“受眾-媒體-社會”的傳統媒介依賴理論,在“用戶-媒體-平台/智能社會”的研究中,尋找媒體可持續、技術可發展、政府可幹預之間的平衡。
采寫:南都研究員 羅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