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0年7月3日,“創行七十載 領動新未來”紀念解放研發70周年主題日活動在吉林長春一汽解放隆重舉行。
時間倒回1950年7月3日。重工業部汽車工業籌備組在北京成立汽車實驗室,拉開了我國汽車工業發展新的一幕,解放卡車的研發工作也自此起步。從1950年到2020年,從北京到長春,一汽解放的研發在70年中實現了三次大的飛躍。
作為解放卡車研發的見證者、參與者、領導者,中國一汽集團原董事長、黨委書記、總經理耿昭傑在為紀念解放研發70周年主題日活動發來的賀信中,清晰地描述了解放卡車70年研發的三段曆史成就:
“63年前,長春汽車研究所成立,研發與製造融為一體,為中國汽車工業發展開創了全新的模式,也奠定了中國汽車工業穩健發展的堅實基礎。
“34年前,解放卡車成功換型,一汽開創了研發、工程、生產一體化的“三結合”模式,也創造了世界汽車史上單軌垂直轉產的一個奇跡。
“進入新世紀、新時代,解放J6、J7產品相繼投放,開創了中國重型車史上完全自主開發的全新時代,並在全球高端商用車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正如中國一汽總經理助理、一汽解放黨委書記、董事長胡漢傑所說:“70年來,解放研發人專注於產品開發,從未停止創新的腳步。”他指出,解放一路走來,靠的是“技術領先”!而技術領先的背後,是研發領先!
本篇係列報道將以曆史為線條,將一汽解放卡車70年研發的足跡,清晰地呈現出來,讓更多的人對以解放為代表的中國自主品牌創新曆程有一個完整的縱覽。
第二篇 20世紀80年代解放卡車垂直換型——自主研發實現質的飛躍
甩掉“老解放30年一貫製”的帽子
在解放卡車誕生後的30年間,因為計劃經濟時代企業沒有自主權,解放卡車每年都按照國家計劃組織生產,下線後上繳國庫並歸國家物資局按計劃分配,利潤也全部上繳,而那時國家也不可能為一汽提供新產品開發資金,所以"老解放"一生產就是30年,被戲稱為"30年一貫製"。
1979年,國家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擴大了企業的自主權。一汽便用多生產的車交換了與工廠生產發展密切相關的緊缺物資,自籌換型改造資金。
一汽產品換型的頭一個關鍵,是開發新一代解放牌汽車,這個新型“解放”車就是CA141。
當時,國家正處於國民經濟調整時期,不可能為一汽提供大量的資金,但產品換型、工廠改造必須盡快完成。在時間緊、任務重、資金少的情況下,一汽把產品換型研製工作的基點放在自力更生上;與此同時,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在產品更新上,還要抓住主要矛盾,對老產品的缺陷和優點做全麵的分析,處理好發展和繼承之間的關係。
這個時期一汽還經曆了巨大的困難考驗。從1985年底開始,由於受進口汽車湧入、國內銀根緊縮、二汽競爭等因素影響,老解放的銷量從過去最高時每月6000-7000輛跌落到200-300輛,庫存積壓達到2萬多輛,外部拖欠車款3億多元。
一汽領導班子在做出“增產增收,自籌資金,換型改造”的重大決策後,首先抓緊的就是CA141車的開發工作。1980年7月17日,總廠下達了CA141型5噸載貨汽車和CA6102頂置氣門汽油發動機的設計任務書。剛剛實現廠所合並的汽車研究所接到任務後,立即組織部分設計人員走訪用戶,征求意見。10月份設計工作全麵鋪開。
CA141的起點瞄準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國際水平上。為此,新品研發上采用了許多新結構、新材料和新工藝,其中大部分都是國內首先應用的,例如風扇離合器、加強型氣缸墊、膜片彈簧式單片離合器、軟化方向盤、兩件式輪輞的新車輪、軟化內飾、雙回路製動係統、全景曲麵玻璃前風窗、上下前後均可調整的司機坐椅和具有聲光報警裝置的電器儀表等多項創新技術,起點都比較高。采用铌合金鑄鐵幹缸套、內圓表麵鍍鉛錫二元合金的銅鉛軸瓦、高頻淬火的鋼曲軸和凸輪軸等幾十項新材料、新工藝,保證了發動機通過1000小時最大功率可靠性試驗。磨損值接近和低於“斯太爾”柴油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當時,擺在一汽麵前的最大困難並不是新車研製問題,而是既要做到不減產,又要不減少收益,即新老產品如何交替生產問題。按照國外的做法,一般都會實行新老產品共同生產的並軌製,即一條生產線試製新產品,另一條生產線仍然生產老產品,這種新產品慢慢取代老產品的方法,也比較保險。
但是一汽在當時的情況下隻有一條生產線,隻能采取短暫停產,改造生產線,將老產品更換成新產品,即采取“單軌轉換製”,這就增加了風險性。但一汽最終還是做出了單軌垂直轉換的方案。

解放CA141完成單軌垂直換型轉產
1986年7月15日,解放CA141完成批量試生產,換型轉產目標順利完成。當全新的具有80年代水平的新“解放”緩緩駛下自動裝配線時,全廠都沸騰了!隨著解放CA141一輛一輛駛下生產線,一汽從此開始了新的曆程。1986年9月29日,最後一輛老“解放”從裝配線上駛下,這輛三十年來累計生產了128萬輛、占到全國汽車保有量二分之一的傳奇車型就此告別曆史舞台。
1987年1月1日,CA141正式投產,在不到1年的時間裏,通過了充滿風險的質量穩定期。1987年7月15日,一汽換型轉產工程順利通過國家驗收。轉產第一年,一汽就實現了6.2萬輛的投產能力,1988年汽車產量達到8萬輛。
這次轉產意義非常重大,不僅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資金,而且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充分展現了一汽人身上蘊藏的那種爭第一、創新業的精神。
解放CA141於1986年11月,由國家經委授予“六五”技術進步先進企業單項獎,並獲得1987年中汽聯科技進步特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年9月,“解放CA141”被評為國家一等品。1988年根據國家對機動車實行新的型號編製,CA141新型號為CA1090,直到1990年底,整車實現了大小改進103項,共計132條改進措施,新型號升級為CA1091(CA141)。
CA141新車全麵投產後,用戶反響熱烈。在1987年武漢汽車展銷會上,一汽展出的CA141汽車和30多家集團企業用CA141底盤改裝的112輛各種專用車,出現了熱銷的火爆場麵。1987年3次有國內外汽車廠家投標的國際招標項目中,CA141是中標的唯一中型車。1988年初除出口朝鮮以外,還同美國、玻利維亞、泰國等簽訂了出口協議書。曾為CA141進行過評價試驗的日本日野汽車公司,主動向一汽提出了把日野柴油機裝在CA141車上,利用日野銷售網向第三國出口的計劃,並有兩輛樣車在菲律賓進行使用試驗。在1988年3月有28國參加的第21屆開羅國際博覽會上,CA141受到國外人士的熱烈歡迎,是我國展出的汽車中唯一被客商選中並已向我方訂貨的產品。
CA141的正式走上軌道,意味著一汽換型改造初戰告捷,也代表著汽車產業跨上了一個新台階。至此,CA141正式替代老解放成為新一代載貨汽車,標誌解放完成了第二次創業,結束了“30年一貫製”的曆史,將中國汽車工業帶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解放卡車向柴油化和平頭化的轉型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前,國內的卡車大多用汽油作為燃料。汽油發動機在卡車中使用時,存在動力不足、故障頻繁、油耗高等缺陷。不僅導致運營費用居高不下,而且嚴重製約運輸保障。
而柴油相比汽油,密度更高,熱值更高,燃點更高,也更粘稠。因為特性偏穩定,燃點低,所以可以壓燃,不用擔心爆燃現象,可以做成很大的燃燒室。重載卡車對功率和扭矩(特別是扭矩)要求很高,柴油的高熱值加上柴油發動機的高壓縮比可以讓能量達到充分發揮,其強勁的動力完全不是汽油發動機所能比擬的。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國內的卡車發動機柴油化速度明顯加快,解放的柴油化升級離不開CA6110係列柴油發動機的成功研製。
CA6110係列柴油發動機是20世紀80年代,一汽參照日本樣機自行開發的車用柴油發動機,最早裝在CA151K長頭汽車上。經過不斷的改進設計,包括將汽缸直徑加大到113mm和118mm,噴油泵國產化,采取調整、改裝、增壓和增壓中冷等技術措施,已經形成了係列產品,分別裝在解放中、重型平頭柴油汽車上。
進入九十年代,由於受國內外用車習慣的變化,中國的卡車從長頭駕駛室逐漸向平頭駕駛室開始轉型。一汽解放也審時度勢,曆經13年磨礪,解放六平柴(俗稱CA151)於1995年5月橫空問世。得益於三菱FK駕駛室底子,穩定可靠的6110-1B發動機,CA151投產後問題相對較少。整車最大功率117.6KW、扭矩431NM,配備英國AP公司350mm膜片離合器,日野技術6檔直接檔變速箱。在CA141後橋基礎上,解放六平柴采用了改進加強的9噸級二級減速後橋(俗稱151橋),速比6.25,以及動力轉向、儲能彈簧製動、感載閥等新技術。

解放6噸平頭柴油車批量投產
向重型化發展的九平柴
1996年,中型貨車遇到了市場的寒冬。據機械部《產銷快報》統計,1996年前10個月,中型貨車出現產銷同步下降的態勢,而且是連續兩年下降。表明中型貨車市場落入最低穀,其市場地位在逐年下降。
在市場競爭中已經積累豐富經驗的一汽,對中卡市場的情況似乎早有預期。針對國家對“超限”提出嚴格要求、高速公路建設迅速發展、國內載貨車市場產品結構重大調整即將開始的狀況,在CA151正式下線前的1994年年底,一汽集團對解放卡車的研發從9噸係列進入重型載貨車領域。
一汽也在此時通過增加發動機排量、加重後橋、加厚大梁等舉措,開發出中重型卡車。1997年7月,解放9噸平頭柴油車CA1170P2K1L2批量投產。同年,解放16噸、30噸平頭重型柴油車試裝成功,從此,解放卡車進入了準重型行列。
2002年,針對用戶廣泛選用的工程王、巨能王、西北王,一汽研發部門在發動機、離合器、變速器、後橋這四大關鍵部位進行改進和加強,推出“四大”加強型卡車,解放迎來了第四代車型。


解放9噸平頭柴油車批量投產
放棄合資 堅定自主 迎來第五代車型
為了盡快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一汽曾嚐試過與奔馳合資。但在談判中,奔馳開出的條件是隻能保留解放原有的銷售服務網絡,合資產品要放棄解放品牌,轉用奔馳品牌。一汽為保護解放品牌,堅辭拒絕了對方的要求。談判終止後,一汽堅定地提出要把解放打造成國際品牌。當時,在行業競爭對手紛紛選擇合資的背景下,一汽解放堅持在自主發展道路上負重前行,盡顯國產長子的擔當。 在一汽公司化體製改革的背景下,2003年1月18日,在原第一汽車製造廠專業廠的基礎上,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緊接著,2003年7月15日,一汽建廠五十周年之際,解放卡車新基地舉行奠基典禮。一個現代化嶄新的汽車生產基地,為解放鞏固國內卡車市場的王者地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解放第五代奧威重卡下線
2004年7月15日,一汽解放自主研發的解放第五代奧威重卡下線。奧威的問世使解放真正進入重卡市場。
2004年8月15日,解放奧威重卡在長春一汽解放生產基地下線的1個月後,一汽解放公司在天津保稅區舉行了隆重的交車儀式,這標誌著解放重卡時代的到來。
從奧威開始,解放造車的觀念變了。以前,設計人員更多的是局限於對現有產品的改進。從奧威開始,解放要設計自己的重卡拳頭產品,要參與國際重卡的競爭,要站在一個更高的技術起點上。奧威重卡平台從設計、製造,到材料、工藝等各方麵緊跟國際重卡潮流,發動機、車架、懸架等重要部件總成引進國際設計理念,以高承載、高可靠、低油耗、高舒適性的整車綜合優勢,將高效的掙錢機器與舒適的公路頭等艙完美結合,重新定義了中國高端重卡的新標準。
隨後的幾年裏,悍威、大威、駿威係列也相繼亮相,構成了“解放‘四威’家族”。那句熟悉經典的廣告詞“解放卡車,掙錢機器”,也因四威家族的電視廣告火遍大江南北。
參考資料:《解放結束“30年一貫製”和拒絕奔馳合資》 鳳凰汽車 2013年6月《解放從長頭到平頭的劃時代車型 一汽解放第三代柴油載貨車》 卡車論壇《“東北王”變“西北王”,生不逢時的六平柴和進軍重卡的九平柴》 商用車駕駛員王 貞:《告別奔馳 解放決心自己走》中國汽車報 2003.02.25開卡車的樂迪:《65年7次蛻變 還記得解放那些經典卡車嗎》 卡車之家 2018.11郝文麗:《滄桑巨變七十載 一汽解放正青春》中國汽車報網 2019.09.23於晶:《“新法規條件下的多軸車市場”報道之一 解放奧威重卡:青梅煮酒再論英雄》商用汽車 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