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孿生”體係護航“平安百年品質工程”

9月12日早晨,長江的江麵薄霧尚未散盡,位於重慶萬州區的新田長江大橋已在晨光中泛起光澤,這座橫跨三峽庫區腹心的千米級懸索橋,不僅連通著萬州城區的萬家燈火,更成為推動庫區發展的強勁引擎。
不久前,新田長江大橋所屬的中交一公局集團萬州環線項目,順利通過了全國首批“平安百年品質工程”驗收。事實上,整個項目從建設伊始便麵臨山區複雜地質與長江生態保護的雙重挑戰。而成功破解這些難題的關鍵,正是基於BIM技術構建的“數字孿生”體係,項目團隊通過在新田長江大橋實施“毫米級智控”等先進工藝,先後攻克了錨碇基坑“瘦身”、主塔承台9.5米後移等難關,以智能化技術為工程項目保駕護航。
2019年3月,項目南岸錨碇基坑施工就遭遇難題。原設計方案中的矩形基坑深度達49米,相當於16層樓高,需開挖6級邊坡。而錨碇區域處於順層地質,施工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基坑坍塌。
“就像在斜積木上掏洞。”施工管理負責人曲振宇回憶,為攻克這一難關,團隊連日召開會議進行研討。最終,“在電腦中重建模型,進行可視化模擬”的提議被采納。經過一個月的集中攻關,團隊借助BIM模型確定了錨碇基坑的優化方案。
2019年5月,該項目北岸主塔施工又成了項目的“攔路虎”。在最初的設計中,主塔承台在江水之中。這一方案雖技術上可行,但實際麵臨涉水施工風險高、大體積混凝土澆築難度大、影響長江生態等問題。
麵對這一挑戰,項目團隊再次將目光投向智能化技術。“那段時間,辦公室的牆上貼滿了圖紙,国产AV蜜桃网站前後在係統中推演了12套方案。”工程師王東說,在智能化技術的加持下,最終確定的方案,不僅規避了涉水施工的風險,還減少了約4000立方米混凝土用量,節約成本近300萬元。
如今,新田長江大橋已通車三年,“數字孿生”係統仍在持續發揮作用。“299個高精度傳感器被精心布置於橋梁關鍵部位,24小時不間斷地捕捉著橋梁的‘生命體征’,為運營團隊提供科學準確的‘健康診斷’。”中交一公局集團萬州公司總經理劉解放在品質工程驗收會上如是說。(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黃仕強 通訊員 李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