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發表
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潔
經過一夏天的苦練,好不容易見到的一點肌肉,會隨著停止運動而“秒變”肥膘嗎?肌肉長得越多,脂肪囤積越多?這種擔心有點多餘,因為肌肉和脂肪本身就是兩種物質,並不能相互轉化。最新一期“科學”流言榜揭曉,將近期熱門的健康流言“一網打盡”,快來看看你被忽悠了沒?
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委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台共同發布。
流言 沒籽西瓜被激素幹預過
真相 無籽西瓜因太過方便吃瓜人,而被懷疑用上了“科技與狠活”,其實不然。
無籽西瓜通常指三倍體無籽西瓜,是由四倍體西瓜(母本)和二倍體西瓜(父本)雜交育成的。其中四倍體西瓜是通過秋水仙素(並非激素)處理普通二倍體西瓜使染色體加倍形成的。這樣的三倍體西瓜在減數分裂時染色體無法像正常普通西瓜那樣配對,因而不能形成完整種子,所以果實基本無籽。
從上麵的步驟可以看出,這是多倍體育種的結果,而不是所謂的“打激素”。
在實際生產中,為了讓無籽西瓜順利坐果,有時會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如赤黴素、氯吡脲)來輔助果實發育。但這些調節劑不同於動物激素,使用量和範圍也受到嚴格監管。它們不會改變無籽西瓜的本質特性,更不會帶來“激素殘留”的健康風險。
無籽西瓜的營養成分與普通西瓜沒有顯著差異,正規渠道種植和銷售的產品完全符合食品安全標準。
流言 哺乳媽媽生病不能吃藥
真相 不少哺乳期的媽媽擔心,生病吃藥後乳汁裏會有藥物殘留,可能影響寶寶的健康。
哺乳期媽媽的確不能盲目服用藥物,但絕大多數藥物還是相對安全的。如果媽媽生病不吃藥,會加重病情,反而更不利於寶寶健康。
哺乳期媽媽在用藥之前可以先查閱哺乳期藥物安全評價體係,其中藥物哺乳風險等級分為L1-L5。L1-L2的藥物,基本不影響母乳喂養,可以安全服用。而L3-L5類藥物需要謹慎,一定要遵醫囑服用,並且現在各大三甲醫院都有線上問診,可找專業的藥師進行谘詢。“如果病情較重,一定要到醫院就診,並告訴主治醫生目前處於哺乳期,同時詢問服藥期間是否需要暫停母乳喂養。
流言 放棄健身後肌肉變脂肪
真相 有健身習慣的人如果停止訓練,肌肉就會逐漸原地變成脂肪?其實不然。肌肉和脂肪都是身體組成不可或缺的成分和重要的能源物質,但它們是身體中兩種不同的物質。
肌肉組織由肌纖維組成,主要含有蛋白質、水和無機鹽等;脂肪組織則主要由脂肪細胞組成,是重要的儲能物質。肌肉和脂肪在細胞結構、功能和代謝方式上完全不同,不可能互相轉化。
停止運動後,表麵看起來肌肉體積變小了,脂肪體積變大了。究其原因,是停止運動後,肌肉纖維會因為缺乏刺激而逐漸萎縮。這意味著肌肉纖維變細、變小,肌肉量減少,力量下降,但肌肉纖維本身並不會變成脂肪細胞。
同時,停止運動後,身體的能量消耗減少,如果飲食中的能量攝入沒有相應減少,多餘的能量就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其實質是能量過剩導致的脂肪堆積,並不是肌肉“原地”變為脂肪。
流言 腹瀉能清腸需禁食
真相 有些人認為腹瀉可以將感染的病原體排出體外,有清腸作用,因此在腹瀉的時候可以暫時先不用進食。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腹瀉的時候,隻有科學的飲食管理,才能夠更加有利於国产AV蜜桃网站身體的恢複。
患腸道傳染病時會出現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症狀,這意味国产AV蜜桃网站的腸道正在與病原體進行“戰鬥”。所以說,腹瀉確實是機體清除病原體和毒素的一種自我保護機製。但是,腹瀉的時候如果完全禁食,這種做法不可取。
這是因為機體通過腹瀉將病原體排出體外的同時,也會丟失大量的水分和電解質;如果此時完全禁食,容易引發脫水、電解質紊亂,對於老人、兒童還有一些體弱多病的人群,則會引起一些比較嚴重的脫水,出現低鉀血症引發心律失常等問題。
因此,當出現腹瀉的時候應該及時適當地補充水分,喝一些含有電解質的功能性飲品,也可以根據病情的輕重適當食用一些比較清淡的、容易消化的食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夠食用過生、過冷、刺激性、辛辣性、產生脹氣或者油膩的食物。
流言 不吃晚飯能瘦得更快
真相 靠不吃晚飯來減肥,看似這樣瘦得更快,其實是個假象。
不吃晚飯可能會導致短期內體重下降,但這主要是因為減少了水分和肌肉,而非脂肪。長期來看,不吃晚飯會導致新陳代謝減慢,身體為了儲存能量而增加脂肪儲備,反而更容易發胖。此外,不吃晚飯還可能引發營養不良、能量不足和情緒波動。
健康的減肥方法是管住嘴、邁開腿。管住嘴是控製總熱量攝入,選擇低熱量、高營養的晚餐,如:蔬菜、瘦肉和全穀物,並保持規律的三餐飲食。邁開腿是通過規律和適度的運動來增加熱量消耗。建議晚餐時間安排在睡前2-3小時,避免過晚進食影響消化和睡眠質量。
與此同時,科學的減肥不僅要看每一餐的攝入量,更要關注全天的營養平衡和長期的生活習慣。
流言 幹貨沒有保質期
真相 幹貨不含水分,也沒有保質期,可以長期存放?事實並非如此,幹貨中其實也有水分。堅果類幹貨中的水分一般在10%以下,木耳、銀耳、紫菜等,含水量在10%-20%,臘腸、香腸等水分在30%左右,在一定的溫度與合適的條件下存在變質可能。不僅如此,幹貨中可能還藏著細菌、蟲卵等,長期保存還可能黴變或生蟲。所以,即便是幹貨,也需要及時食用,避免長期儲存。
關於“保質期”,公眾常常抱有一些誤區。
比如,根據我國《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的規定,保質期的概念是:預包裝食品在標簽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因此,隻有預包裝食品才有保質期,非包裝食品則沒有這一標識。這就造成了很多人在購買散裝非包裝食品時,忽略食品的保存期限,甚至按自己的概念,認為某些品類可以長期儲存。
同時,保質期僅適用於未拆封的食品。一旦食品被拆封,就不是“指明的貯存條件下的預包裝食品”了,保質期也就對其不起作用了。所以,一些長保食品隻要拆了封,也可能會很快變質。
此外,食品一般都有儲存要求,如果沒達到儲存要求,或者購買的幹脆就是散裝食品,那其變質與否,何時變質,就不能簡單地以保質期來判斷。
流言 “鼠標手”不需要治療
真相 “鼠標手”是腕管綜合征的俗稱。有些人認為這隻是一種勞損,不需要治療,不舒服時按摩幾次就好。這其實是一種誤區,“鼠標手”如果發展到晚期,會對神經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鼠標手”即腕管綜合征的實質是腕管內壓力增高,壓迫神經所致。在人體手腕部掌側有一個骨性纖維管道,稱為腕管。長時間重複手腕動作等原因擠占了腕管空間,就會引起腕管內壓力增高,正中神經受到壓迫,出現手指疼痛、麻木、無力等一係列症狀,嚴重時會導致肌肉萎縮甚至殘疾。
專家建議,在早期剛開始有“鼠標手”症狀,比如輕微的麻木,持續的時間也不長,發作頻率也不高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拉伸、腕部熱敷、理療,或口服消炎、消腫藥物治療。如果進展比較快,甚至手部出現了肌肉萎縮或無力,就需要到醫院去就診。如果損傷比較重的話,可能還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那麽,如何避免或者延緩造成“鼠標手”呢?專家提醒,使用鼠標要注意正確姿勢:手腕平直,肘部90度彎曲,用大臂帶動鼠標移動;堅持“20+20法則”:連續操作鼠標20分鍾後,讓手腕休息20秒;每小時起身活動3分鍾。
流言 雞蛋儲存前要清洗
真相 有些人習慣將買回家的雞蛋清洗幹淨再儲存,認為雞蛋殼上沾有糞便,如不清洗會在儲存中滋生細菌。殊不知,這樣的操作反而容易導致雞蛋內部被細菌侵襲。
通常情況下,買回家的雞蛋是無須清洗的,如果雞蛋表麵有明顯的糞便汙染,可以用保鮮袋分裝後冷藏,也可以挑出來清洗後短期內吃掉。
母雞生蛋與排泄共用泄殖腔,導致蛋殼易沾染糞便等汙染物,因此易攜帶致病細菌。而蛋殼表麵的膠質層(殼外膜)如同天然保護膜,能阻隔細菌通過蛋殼氣孔侵入蛋內。如果清洗雞蛋,就會破壞這層保護膜,細菌更容易進入雞蛋內部,導致雞蛋腐敗變質。因此,雞蛋不清洗,更有助於雞蛋長時間保存。
商超售賣的蛋殼幹淨的雞蛋,大多是經過清洗的,但清洗時會嚴格控製水溫,以免破壞表層膜。清洗後還會立即弄幹,再噴上一層礦物油,以替代可能會洗掉的表層膜,減少微生物進入蛋內的機會。普通家庭很難做到上述清洗和噴塗保護,所以不建議清洗,避免加速雞蛋變質,增加食品安全風險。
流言 喝淡鹽水能預防中暑
真相 多喝淡鹽水真的可以預防中暑嗎?這種說法不夠準確。對於普通上班族和居家人士,白開水就是最好的防暑飲品,沒必要刻意喝淡鹽水。
預防中暑,首要任務是足量補水,而非補鹽。無論運動量大小,都應主動、少量多次飲水,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在高溫環境下,建議每小時補充500-1000毫升水,水溫不宜過高,以免影響吸收。
對普通人而言,日常飲食中的鹽攝入量往往已經超標。如果再額外飲用淡鹽水,會進一步加重身體負擔,增加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如果在高溫下進行長時間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導致身體大量出汗,流失了較多鹽分和礦物質時,則需要適量補充淡鹽水或運動飲料,以維持身體電解質平衡。
{loop type="link"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