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伊健夫婦高調丁克,背後究竟藏著怎樣的“小九九”?
鄭伊健和蒙嘉慧兩口子最近把他們選擇丁克這事說得挺高調,想把不生孩子包裝成是為孩子著想、是負責任。其實說來說去,還是把自己放在最中間,說到底就是不想擔那個擔子。他們說“外麵太亂”“社會壓力大”“教育競爭太激烈”,講得好像不讓孩子來這世上受苦是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果,但其實無非是把“為自己想”說成是“為大家想”。
嘴上講不忍心看孩子承受壓力,實際上就是不想負起養孩子的責任。生孩子本來就是人對未來的一種承諾、一種承擔,可這兩口子倒好,拿外麵環境不好當成不生的理由,還說這是“保護那些沒出生的生命”。話說得漂亮,其實就是自己不想麵對養孩子這件麻煩事。
你看現實裏頭,多少普通人家,不也一樣在這亂糟糟的社會裏把孩子拉扯大?人家也沒因為外麵亂就幹脆不生了,反而拚命幹活、盡力給孩子好一點的日子。鄭伊健他們又不是沒錢沒資源,反而說得這麽消極,輕輕鬆鬆就把生養這件事給否了,說到底,還是日子過得太舒服了,光想著自己。
更可笑的是,他倆還把丁克生活說成是“靈魂伴侶”、是自由的選擇,絕口不提這其實就是為了活得輕鬆、不想扛長久的負擔。光說旅遊、運動這些玩兒的事,家庭延續、一代傳一代這些正經責任,一句都不聊。這種把“不負責任”說成“特別負責任”的說法,擺明了就是想給自己立人設,搶著在公眾麵前把私事說得那麽高大上,不就是怕別人說閑話嗎?
大家都說他們“沒擔當”,其實也不是沒道理。普通人認的道理是:真有責任心的,不是躲開問題,而是迎著難處往上走。他倆這些話,說穿了就是把生養孩子這件事想得太窄,隻看見“孩子將來累”,卻沒看見一家人互相陪伴、感情傳遞、人參與社會這些另一麵。
這不是對下一代負責,隻是對自己舒服的日子負責。其實明星、名人當中,像這樣嘴上說“為了負責才不做”的人不少。但像鄭伊健夫婦這樣,明明是自己不想幹,卻非說成是道德高的,倒也不多見。
之前也有些名人也拿差不多的理由說不生孩子,可也沒見他們真正為社會多做點啥實際行動來代替做父母的責任,大家當然看不下去。老百姓不是不答應你丁克,是討厭明明自私卻非要說自己多麽高尚。鄭伊健和蒙嘉慧這一出,說白了就是一場人設戲。
嘴上說“兩人有共識”“很滿意”,想把丁克說成是更高級、更明白的生活方式。但責任這東西,不是靠逃避來的,是靠實打實的行動和承擔得來的。不肯生孩子還自誇負責任,其實就是自己騙自己,順便再騙騙大家罷了。
周潤發、梁朝偉、劉青雲、鄭伊健……這些沒孩子的家庭,不一定真不想要,也可能是生不了。明星對外講自己丁克,總說那是想清楚了、是自己選的,很少提這光環背後是不是也有難處和苦衷。但你看看香港娛樂圈,好多明星夫妻沒孩子,背後原因可比“不想要”複雜得多,有不少其實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生。
周潤發和他太太陳薈蓮不要孩子,其實是心裏有道坎,不是他們主動選不要,是之前孩子沒保住。發嫂以前懷過孕,快生的時候發現寶寶被臍帶纏住脖子,沒救回來。這事之後,發嫂七年都沒緩過來,周潤發怕她再受苦,幹脆決定不再要了。
他們後來也說這叫“丁克”,其實更多是不得已。張衛健和張茜兩人其實挺喜歡小孩,本來還打算要兩個,但張茜懷了兩次都沒成。第一次是懷到八個月沒保住,她後來情緒特別不好,隔了四年又懷了一次,還是沒成,張衛健為了她身體著想,最後說那就算了吧。
陳鬆伶則是身體出了狀況,做了手術之後沒法再生了,她先生張鐸也沒埋怨,反而陪著她,說那就兩個人過。梁朝偉和劉嘉玲結婚的時候,兩人都不年輕了,劉嘉玲那時都43了,再生孩子確實有點風險。她後來也說了,自己之前沒想過生,結完婚偶爾動過念頭,但梁朝偉一直就不太喜歡小孩。
再說了,“結婚的時候年紀已經太大,不適合要了”,年齡在這事上挺關鍵的。馮遠征和梁丹妮一開始也沒打定主意不要孩子,想著順其自然。後來馮遠征去同學聚會,看同學帶孩子太累,就跟梁丹妮商量說要不別生了。
可這麽多年過去,兩人年紀也大了,看見別人家熱熱鬧鬧的,自己家裏冷冷清清,心裏也不是滋味。馮遠征後來自己也說,有點後悔,但這時候再想要,也隻能考慮領養了。爾冬升這事就更有點說不清了,他51歲那年和38歲的羅曉文結了婚,戀愛都談了九年。
婚後他老在外麵說,兩人說好了要做丁克,堅決不要孩子。結果婚姻到第九年就離了,沒多久,爾冬升被爆出來其實有個女兒,還不是和羅曉文生的。所以有些人說丁克,到底是真的兩人商量好的,還是就自己不想、或者幹脆就是拿這話擋外人,真不好說。
鄭伊健他們說,兩人經常一起旅遊、運動,關係好得像靈魂伴侶。蒙嘉慧也被誇賢惠、會安排,什麽事都弄得妥妥當當。但你看香港娛樂圈這麽多沒孩子的明星夫妻,真正自己鐵了心選擇丁克的,其實隻是一部分。
有的是像劉青雲和郭藹明那樣,婚前就說好不要、就想過二人世界,但更多人是因身體、年齡或者受過傷害,最後隻能接受沒有孩子這個結果。所以啊,那些聽起來很光鮮的丁克說法,背後藏著的可能才是更真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