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醒:教師的教學方式應契合兒童注意力發展規律

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是兒童期高發的神經發育性疾病,9月8日,由力品藥業主辦、人民健康平台支持的“關愛開學季—ADHD健康大家談”在北京舉行。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醫師鄭毅介紹:“ADHD的診斷有著嚴格標準:核心症狀為注意缺陷與多動衝動,且這些症狀需在多個場合持續存在半年以上,對孩子的學習、社交等社會功能造成明顯影響,同時還需排除由軀體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引發的類似症狀,隻有滿足這些條件,才能確診為ADHD。”
當前,不少家長對孩子“好動”的正常範圍及注意力的合理界限認知模糊。一般而言,兒童注意力水平隨年齡增長逐步提升:幼兒階段,注意力通常僅能維持10~15分鍾;隨著年齡增長,注意力持續時間逐漸延長,到中學階段,可達到20~30分鍾,且能在課堂環境中自主調整注意力。
鄭毅提醒,教師的教學方式應契合兒童注意力發展規律,比如在40~45分鍾的課堂中,穿插新知識講解與互動提問,讓孩子有短暫放鬆和“合理動”的機會,這才是科學的注意力培養方式。若孩子的好動程度遠超同齡兒童,比如,課堂上頻繁離座、打擾同學,注意力水平明顯低於對應年齡段標準,且症狀持續數月幹擾正常學習生活,家長需高度警惕,及時帶孩子到專業醫療機構排查ADHD。
及時幹預對ADHD兒童的成長意義重大。鄭毅介紹說,ADHD治療方案需根據兒童年齡靈活調整:對於6歲以下兒童,其神經發育仍具有較大潛力,且存在行為訓練等非藥物幹預的良好時機。同時,該年齡段兒童對藥物耐受性較低、敏感度較高,因此藥物治療需格外慎重,應優先選擇行為訓練、發育強化等非藥物幹預方式,助力孩子逐步改善症狀;6歲以上兒童則需積極開展藥物治療,同時搭配腦訓練、行為幹預等手段,構建全麵的治療方案。
“心理治療、行為訓練等非藥物幹預手段同樣不可或缺。”鄭毅認為,專業的行為訓練能幫助孩子規範行為習慣,提升注意力管理能力;結合腦訓練,可從多個維度改善ADHD症狀。在此過程中,家長扮演著關鍵角色:一方麵,需正確認識ADHD,避免因認知不足拒絕治療或不配合用藥;另一方麵,要遵循兒童注意力發展規律,不盲目施加過高壓力,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與休息時間;同時,需積極配合醫生,監督孩子按時按量用藥,切實保障治療效果。(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姬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