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公眾親近科學愛上科學
作者:嵐之山_nFy9 來源:德陽 瀏覽: 【大中小】 發布時間:2025-09-14評論數:
今年9月,全國首個科普月拉開序幕,各地紛紛開展特色活動,搭建科學與大眾之間的橋梁。江西省以“贛鄱科普薈”這一品牌為引領,匯集全省科普隊伍、作品、場所、媒體、活動、賽事等六大科普供給方陣,開展各級科協組織、省直部門、學會(協會、研究會)、現代科技館體係、科普教育基地、農技協和科技小院、科學家精神宣講、科普媒體等八大聯合行動。同時,全省各級科技館將通過開放夜場參觀,開展科學實驗和科普短劇表演、打卡探館、科普講座、互動遊戲、科學觀影特色教育活動,打造“探館聯動活動”“科學創意嘉年華”“科學之夜”等特色、專場活動,把全省更多的青少年請進來,播撒科學種子,點亮創新夢想。
科普的魅力,在於打破科學“高冷”的刻板印象,讓知識變得可感可觸。長期以來,傳統科普往往局限於書本上的文字講解、展廳裏的靜態展板。然而,抽象的公式和複雜的定律,在很多人眼裏如同“天書”,很容易產生疏離感。在一些科技展覽上,多是隻能看不能碰的模型,觀眾看完一圈,除了留下“不明覺厲”的模糊印象,很難理解背後的科學原理。不過,如今的科普活動早已突破單一模式,提倡“沉浸式體驗”“趣味化表達”成為趨勢。比如,北京科學中心開展機器人編程挑戰賽、AI算法實戰營等百餘場體驗活動,孵化未來AI新星;福建省科技館麵向學校及機構團體推出可定製的“專屬科普套餐”,根據團隊成員的年齡層次、知識背景和興趣方向,量身定製參觀路線與主題探究任務;等等。把科學知識轉化為生活場景、知識競賽等方式,讓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都能找到親近科學的入口。孩子能在玩樂中激發好奇心,“上班族”可在講座中了解科學常識,老年人也能在簡單的互動中跟上科技更新的步伐,實現“科學即生活”的認知轉變。
科普的價值,更在於喚醒全民探索欲,為創新培育肥沃土壤。科學的進步離不開大眾的參與,創新的火花往往源於日常的好奇。許多偉大的科學發現,最初都始於科學家對身邊小事的追問,如牛頓因好奇蘋果落地發現萬有引力、瓦特好奇於水沸騰頂起壺蓋而改進蒸汽機等,科普活動正是在大眾心中播下好奇的種子。比如,不少孩子圍著航天模型久久不願離開,眼神裏滿是對宇宙的向往,或許未來的航天工程師就從這裏誕生;一些企業員工在聽完新能源技術講座後,開始思考如何將節能理念運用到工作中,為企業創新找到出口;等等。全民科學熱情的點燃,不僅能提升個人的科學素養,更能匯聚成社會創新的磅礴力量。
建設創新型國家,應當不斷優化科普供給。一方麵,立足地域特色,讓科普更“接地氣”。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文化底蘊、產業現狀和民生需求,科普活動若能結合這些特色,就能更好地引發大眾共鳴。比如,江西可以圍繞景德鎮陶瓷工藝,講解材料科學在製瓷中的應用;沿海地區可結合海洋生態保護,開展海洋科普活動;等等。因地製宜的科普能讓大眾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進而主動地參與。另一方麵,緊跟時代步伐,讓科普更有新意。隨著科技的發展,科普的形式也需要不斷創新。利用VR技術打造虛擬實驗室,讓觀眾“走進”原子內部、“登上”火星表麵,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通過直播連線,讓大眾直接與科研人員對話,解答心中的疑惑……創新方式能打破時空限製,讓科普覆蓋更廣泛的人群,讓群眾隨時隨地親近科學、愛上科學。(劉天放)
- {loop type="catelog" row=10}{$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