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神藥,怎麽了?
轉型路漫長
中藥企業裏,提到濟川藥業,和同仁堂、片仔癀、雲南白藥這些耳熟能詳的老字號相比,認知度或許差了不少。
但如果提到蒲地藍消炎口服液和小兒豉翹清熱顆粒這兩個產品,有印象的消費者立刻就多了起來。尤其是孩爸孩媽,幾乎無人不識這兩大呼吸道領域的“國民級神藥”。
賣得有多好?多年以來,蒲地藍消炎口服液銷售額都保持在20億元以上,小兒豉翹清熱顆粒也是10億級別的大單品。
隻不過近年來,兩個“大單品”銷量開始承壓,連帶著也影響到了濟川藥業的業績。近日濟川藥業發布的2025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為27.5億元,同比下降31.9%;歸母淨利潤7.24億元,同比下降45.9%。
對此,濟川藥業在半年報中給出的部分原因是:“公司蒲地藍消炎口服液、小兒豉翹清熱顆粒銷售收入同比減少。”
“呼吸神藥”,究竟怎麽了?
兩大單品,造就一個富豪家族
和許多動輒有幾百年曆史的中成藥品種相比,濟川藥業的兩大主力品種出現得都比較晚。
資料顯示,蒲地藍消炎口服液2003年獲批上市,主要成分為蒲公英、板藍根、苦地丁、黃芩,常被用於治療感冒、咽炎、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作為濟川藥業的獨家劑型,其自上市以來,累計銷售額已經超過百億元。
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同貝)則是2005年獲批上市的產品,主要成分為連翹、淡豆豉、薄荷、荊芥、梔子、大黃、青蒿、赤芍、檳榔、厚樸、黃芩、半夏、柴胡、甘草等,主攻領域同樣是呼吸道適應證,如小兒風熱感冒等。
兩大單品,是濟川藥業最為重要的營收支柱。早在2018年,蒲地藍消炎口服液就拿下了32億元營收,占當年濟川藥業總營收的40%以上。
據米內網數據,2024年,蒲地藍消炎口服液在全國城市公立醫院清熱解毒用藥中成藥市場份額為13.6%,排名第二;在中國城市藥店清熱解毒用藥中成藥市場份額為7.54%,排名第二,僅次於揚子江藥業的藍岑口服液。
據行業媒體測算,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的累計銷售額在去年突破了百億大關。另據濟川藥業年報,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占2024年全國公立醫院兒科感冒用中成藥市場份額為46.55%,占中國城市藥店兒科感冒用中成藥市場37.32%的份額,均穩居第一。
有市場分析人士評價,這兩大單品,都采用“直接搞定醫生,間接搞定病人”的策略,即早年主攻院內渠道,醫生推薦使用意願強。等到占據了兒童家長等消費者心智後,藥店等院外渠道也就不缺主動上門求購的消費者了。
在兩大單品的助推下,濟川藥業在2013年借殼洪城股份成功登陸資本市場。上市第一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4.47億元,其中蒲地藍消炎口服液的銷售額就已經超過了10億元,占比接近一半。
圖/湖北洪城通用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濟川藥業前身)2013年年度報告
隨著公司產品的大賣,公司創始人曹龍祥也順勢登上了胡潤富豪榜。2024年胡潤全球富豪榜顯示,曹龍祥父子身家達到了225億元,排名1132位。
市場競爭加劇
然而近兩年,這兩款藥的銷量相繼出現了下滑,導致濟川藥業的業績連續承壓,繼去年營收利潤雙降之後,今年上半年降幅又進一步擴大。
對此,濟川藥業在半年報中給出的部分原因是“受終端市場需求變化”。
湖南省藥品流通行業協會原秘書長黃修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終端市場需求變化”或許指的是前些年的超高基數。
2021年到2023年,全國性的呼吸道疾病反複來襲,濟川藥業接住了需求,實現了業績爆發。其間營業收入從76.3億元增至96.55億元,歸母淨利潤從17.19億元增至28.23億元。高基數難以維持,近兩年自然有所回落。
不過拉長時間維度,其實早在2019年,濟川藥業就出現了上市六年來首次營收淨利雙降局麵,直到2021年才短暫遏製住了繼續向下的趨勢。
究其原因,還是市場競爭壓力過大導致的。
雖然蒲地藍消炎口服液一直是獨家品種,但“蒲地藍”這個大類卻有許多競爭者。中國新聞周刊檢索國家藥監局官網發現,包含“蒲地藍”關鍵字的結果共有30餘條,劑型多為消炎片劑,生產商中不乏達仁堂、健民藥業、雲南白藥等大企業。
中國新聞周刊走訪線下藥店發現,各品牌蒲地藍消炎片的價格相對較低,仁和藥業、華潤三九的產品標價均在30元以下,且是藥店工作人員首推的產品。隻有在被問及“有沒有口服液”時,工作人員才指出濟川藥業的產品,還特意提醒“價格比較貴”,約46元一盒。
並且在“清熱解毒”這個領域中,也不光有蒲地藍類製劑,除前述揚子江藥業的藍岑口服液外,還有板藍根、黃連上清片、牛黃解毒片、銀翹解毒片等,這些都會分流走濟川藥業的部分市場。
與上述中成藥橫向對比,蒲地藍消炎口服液的價格也偏高。按10支裝價格46元、日用3支計算,其日用藥成本高達13.8元。相比之下,各品牌的20袋裝板藍根顆粒價格平均不到15元,按日用3袋計算,日用藥成本還不到3元。
此外,早在2021年,蒲地藍消炎口服液就已經陸續被多地省級醫保目錄清退。據不完全統計,蒲地藍消炎口服液已被調出河北、安徽、山東、黑龍江、江蘇、湖南等多地醫保目錄,並且至今仍未納入國家醫保。
黃修祥對此解釋道,自2019年國家醫保目錄調整以來,由於缺乏嚴格的循證醫學證據,價格相比同適應證化藥更高等因素,中成藥被調出醫保的現象較為普遍。
中國新聞周刊梳理發現,除了蒲地藍消炎口服液,小兒感冒寧糖漿、柴黃清熱顆粒等產品也相繼被多地醫保調出。
這在客觀上,意味著患者需自費購買產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購買意願。
濟川藥業的另一大品種也沒能“幸免”。
去年,上海市醫藥集中招標采購事務管理所公布了一批重點監控藥品幅度靠前且有一定采購金額的品種,其中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赫然在列。有分析人士認為,若被列入監控名單,醫療機構可能因價格審查或替代品選擇而減少采購,導致銷量短期下滑。
當合計收入占比超過六成的兩款藥品都出現下滑,濟川藥業想保住增長也就不太現實了。
創新效果還需觀察
當原有的兩大支柱先後進入增長瓶頸後,濟川藥業坐不住了。
2019年前後,濟川藥業圍繞“蒲地藍”打造了產品相當豐富的矩陣,其中包括牙膏、抑菌含漱液、抑菌口噴、抑菌口腔膏、抑菌噴劑、抑菌洗手液等。
中成藥企業跨界日化和藥妝並不鮮見,近年來片仔癀、白雲山等企業都有類似動作,不過多年來,隻有雲南白藥在這條路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2023年,濟川藥業年報顯示其日化品業務取得了8900餘萬銷售收入,2024年該項目未在財報中單獨列示。
蒲地藍日化產品群。圖/濟川藥業官網
其二是進行劑型改良。
濟川藥業在年報中提及,由於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口感欠佳,為提高兒童用藥依從性,公司決定對該藥劑型進行改良,並於2023年11月取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核準簽發的小兒豉翹清熱糖漿(金同貝)《藥品注冊證書》。該藥是新版《藥品注冊管理辦法》實施以來首個上市的中藥改良型新藥,滿足了兒童差異化的用藥需求。
不過對於這一動作能帶來多大的業績提振,黃修祥頗為擔心。他指出,糖漿新品的出現不一定能拿下太多新市場,卻有可能替代掉顆粒劑型的部分銷量,“分流銷量大概在5%—10%”。
想象空間真正比較大的策略,還是往創新藥方向的轉型。
今年7月,國家藥監局官網信息顯示,由濟川藥業與征祥醫藥戰略合作的抗流感1類創新藥濟可舒(瑪硒洛沙韋片)獲批上市。
該合作成果與濟川藥業近年來踐行的創新藥戰略有關。商務拓展(BD)方麵,濟川藥業2022年前後開始引進創新藥,當年的股權激勵中還出現了“一年BD至少4個產品”的描述。
濟川的BD動作不局限於兒科、呼吸等與原本業務契合的賽道,除與征祥醫藥的合作外,還包括與天境生物合作的長效生長激素,與恒翼生物合作的PDE-4抑製劑(適應證為中重度斑塊型銀屑病和輕中度特應性皮炎)、蛋白酶抑製劑(用於改善選擇性腸切除術患者腸道功能的恢複、減少術後腸梗阻)等。
自研方麵,目前濟川藥業有兩個中藥1.1類項目已進入臨床三期階段,其中一款為小兒便通顆粒,另一款仍屬於濟川藥業的傳統優勢領域,主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咽痛、四肢酸痛症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濟川藥業的創新管線布局中,許多都是原本就競爭激烈的領域,能否突出重圍,仍未可知。
例如剛上市的濟可舒,競爭對手有羅氏的奧司他韋(達菲)和瑪巴洛沙韋片(速福達),以及東陽光藥的磷酸奧司他韋顆粒(可威)等,麵對這些“元老”,濟川藥業的渠道和品牌優勢似乎都不明顯。
去年年底,濟川藥業與天境生物合作的長效重組人生長激素已申請上市,這一賽道競爭亦頗為激烈,龍頭地位長期被長春高新旗下的金賽藥業所把持。此外今年5月,特寶生物的長效生長激素(益佩生)獲批上市,維昇藥業的隆培促生長素已完成三期臨床,上市許可申請已於去年獲國家藥監局受理,預計也將在今年獲準上市。
黃修祥建議,對於濟川藥業這種規模的大型藥企,轉型動作可以是多元化的,不必囿於某個特定方向,“在進一步發力拓展產品矩陣和多元化產品管線之外,還可以考慮同步進行國際化與品牌升級工作,迎合當下中成藥出海的大趨勢,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
作者:石若蕭
編輯:餘源
運營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