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的辽西大地上,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小平房村一条总余米的“巾帼花路”如绚丽彩绸般铺展在乡村之中。这条由村里妇女姐妹共同打造的景观路,不仅是乡村美景的点睛之笔,更是妇女姐妹与千户家庭携手奋进的生动足迹。
每到周末,来自各地的游客便纷至沓来,沉浸式感受田园生活的闲适与美好。去年,全村旅游收入突余万元,在“巾帼红”引领“生态绿”,“生态绿”引领“幸福路”的和鸣中,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攀升。
产业升级中的“家”力量
1991年,怀揣着反哺家乡的赤诚情怀,钱学余毅然回村任村党委书记,一干就多年。钱学余带领村民坚定“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活”的发展思路,短短数年便推动村里第三产业占比𱐒%跃升%,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年负余万元增万元。
为了让家家户户的力量有效凝聚,村里成立了“家庭产业联盟”,并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模式,70%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稳定挣钱、增收致富。
60岁的村民组长、老党员王桂君,带领百余名妇女成立了古香杂粮合作社,年的销售收入就万元,为村里的杂粮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90后”返乡大学生高彩云夫妇,创立了“小山农产”品牌,将村里的新鲜农产品搬到电商平台,打通了农产品外销的新渠道,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人”。如今,小平房村已成功培养“新农人”50余名,村民人均年收入.2万元,“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的美好愿景,已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微家”阵地中的共富能量
“以前想干点儿实事,总觉得没方向、没头绪,现在有了'妇女微家',姐妹们互帮互助,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们口中的“妇女微家”便月成立的“国兰共富”妇女微家(以下简称“微家”)。“微家”负责人李国兰是村里的南果梨种植大户,在她的带动下,20多名妇女投身果业发展,将当初多亩的果园规模扩展余亩。“看着姐妹们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生活越过越红火,比我自己挣钱还开心。”李国兰朴实的话语中满含真诚与自豪。
在这个面积不平方米的“微家”,最让姐妹们受益的,当数常态化开展的“微课堂”。截至目前,“微课堂”已与辽宁省农科院合作举期“共富技能培训班”,手把手向妇女们传授果树管理、蔬菜栽培、杂粮种植等技术,120名妇女在这里学到了实实在在的致富本领,为创业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一年多来,“微家”成员已发人,累计开展各类帮扶活场,成功带名妇女实现增收。李国兰介绍,目前,“微家”正积极探索“妇女微家+共富工坊+数字赋能”的全新发展路径,努力让这一“小阵地”持续释放共富“大能量”。
基层治理中的巾帼智慧
基层治理,难在细致入微,贵在和睦相处。小平房村立足实际、创新思路,推出“家庭网格”治理模式,将全个村民组精准划分个家庭网格,构建起村妇联、妇联执委、网格员(巾帼志愿者)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并通过“预防、排查、化解、关注”闭环工作机制,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小平房村妇联主席李月华介绍,平日里,调解员们会通过唠嗑、串门等方式,及时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通过这样的调解模式,村里每年累计成功化解邻里纠余起,矛盾纠纷发生率同比下%,乡村和谐氛围日益浓厚。
同时,为扩大榜样影响力,构建立体化的宣传矩阵,小平房村在村广场设置了“善行义举榜”和“好人榜”,将典型家庭、典型人物的照片和事迹图文并茂地进行展示,形成“评一个榜样、树一面旗帜、带一片民风”的良好效应,推动家庭美德从个体自觉转化为群体共识。
钱学余在谈及村子发展时感慨地说,小平房村能有如今的良好局面,离不开党员群众的接续奋斗、拼搏奉献,更离不开妇女与每个家庭的积极参与、共建共享。如今的小平房村,巾帼力量与家庭梦想同频共振,一幅既有“颜值”又有“产值”、既有生态美又有生活甜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