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記者 王偉健
江蘇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繡品街的工作室裏,繡郎付健正在忙活:銀針輕點素緞,指尖翻飛如蝶,一件古韻悠然的青銅器正被“搬”到一塊輕薄的絲綢上,觸摸綢麵,仿佛還能感受到青銅器的斑駁。
蘇繡一直是蘇州地區代表性的工藝美術品種,鎮湖是蘇繡的重要傳承地,是眾多蘇繡人才追夢的地方。38歲的付健從5歲開始接觸蘇繡,大學畢業後,他來到鎮湖,開啟追夢之路。
蘇繡曆史悠久,底蘊深厚,如何讓它在當代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付健一邊工作,一邊思考。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時,付健被館藏青銅器後母戊鼎深深吸引:器身斑駁的銅鏽散發悠悠古意。“是不是可以讓青銅器與蘇繡結合,把國寶級文物‘搬到’蘇繡上?”付健說幹就幹。
這在當時幾乎是一個“無人區”,無論是技法還是色彩運用,都和傳統蘇繡有著天壤之別。
傳統刺繡講究精細,為了表現所繡對象的細膩靈動,需要使用細線。然而,用這樣的線來繡青銅器,會喪失立體感。
經過反複鑽研,付健決定把兩根線攏在一起,用這種“加粗線”來繡青銅器。此外,為了增強所繡青銅器的立體感,付健還增加了刺繡的層數。反複探索之下,繡出來的青銅器逐漸立體、有了質感。
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頭。付健說,“蘇繡青銅器,關鍵在於色彩。”
繡一幅花鳥作品,可能要用到四五百種色號的絲線。而要將青銅器繡好,則需要用到近千種顏色的絲線。
“青銅器色彩看似‘單一’,實際上是無數色彩的疊加,而蘇繡的魅力正在於用絲線複現這種時光沉澱的層次感。”付健說。在一次次穿針引線中,他努力將光影效果融入繡布,前後花費近4年,繡出來的青銅器終於有了古樸厚重的韻味。
付健的青銅器係列作品一經推出就獲得廣泛關注。2015年,付健受邀參加一次重要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他繡製的作品被作為禮品贈送給外賓。
多少個日夜,付健在繃架前飛針走線,埋首創作。“鎮湖是實現夢想的地方。”付健說,在鎮湖街道,有著包括原料、設計、生產、銷售等在內的完整蘇繡產業鏈,上下遊之間配合緊密,當地政府還會協助申報人才項目,幫著推介作品。
通過赴北京、山西等地調研古建築,付健正籌備著一項新的計劃——把古建築“搬到”蘇繡上,用蘇繡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做點探索。“這必然是一場曠日持久的‘硬仗’,可能要花個幾年。”付健說,“拭目以待吧。”
關於国产AV蜜桃网站|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當前域名}.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