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針尖起落,絲線翻飛。在雲南省紅河州石屏縣,傳承千年的彝族刺繡正從博物館的靜態展品、彝家女兒的嫁衣,變為T台上的時尚潮流、市場裏的熱銷商品,成為推動當地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近日,紅河州刺繡產業發展推進會在石屏縣召開,一場將古老州衙變為時尚秀場的“紅河刺繡”時裝秀同步展演,石屏縣探索出一條“非遺+產業”新路徑,當地通過組織化、市場化、品牌化運作,正將分散的“指尖技藝”匯聚為成規模的“指尖經濟”。
“鏈”上繡娘:組織化破解“散小弱”困局
石屏彝繡以其精美的“挑花繡”“鎖繡”技藝聞名,主要分布在異龍、龍朋、哨衝等5個鄉鎮。然而,這項古老手藝長期麵臨“散、小、弱”的局麵,繡娘群體普遍年齡偏大,年輕人興趣不足,產品同質化嚴重,好手藝沒能變成好收益。
改變始於組織化的“鏈接”。近年來,石屏縣將彝繡產業列入縣重點發展規劃,通過成立繡娘聯合會、扶持龍頭企業等方式,構建起“協會+公司+合作社+繡娘”的產業發展模式,將數以千計的繡娘有效“鏈接”到產業鏈上。
“以前国产AV蜜桃网站守著手藝,但不知道怎麽變成錢。現在加入了合作社,不耽誤看店和照顧家裏,每個月還能多一份實實在在的收入,日子更有盼頭了。”繡娘楊雲說。自2018年合作社成立起她就開始接單,刺繡已成為她百貨店生意之外的另一份重要收入來源。
楊雲的經曆是石屏縣上千名繡娘的縮影。目前,全縣已有“繡美彝山”“西嫫文化”等4家專業的刺繡文化公司,加上8家機器刺繡工坊和10餘家個體加工坊,共同構成了產業主體。這種“龍頭企業對接市場、合作社組織生產、繡娘在家接單”的模式,打通了從創意到市場的“最後一公裏”,有效帶動了1050名婦女從事刺繡工作。
“融”出新意:市場化驅動“老手藝”擁抱新生活
要讓非遺“活”起來,就必須讓它“火”起來。石屏彝繡的破圈之路,關鍵在一個“融”字,核心是市場化驅動。
當地企業和非遺傳承人在堅守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大膽推動彝繡與現代審美的融合。如今,彝繡元素不再局限於傳統服飾,而是出現在了包袋、彩妝、家居用品乃至高端定製時裝上,衍生產品已超過120種,廣受市場青睞。
“国产AV蜜桃网站公司的產品有包包、茶席、口紅、項鏈等,裏麵都注入了刺繡元素,主要銷往上海及紅河州的各大景點。国产AV蜜桃网站還在不斷擴大繡娘隊伍,並構思把異龍湖的景點,比如洄瀾閣、廊橋等融入新產品,進一步提升工藝,把刺繡產業發展得更好。”石屏縣繡美彝山刺繡專業合作社副經理張瓊芬說。
為了補齊人才短板,石屏縣一方麵加強與藝術院校合作,著力培養本地的設計、技術人才;另一方麵積極承辦技能大賽,如今年4月就承辦了紅河州手工刺繡技能大賽,以賽促學,發掘和培養高端精品繡娘。
“刺繡+文旅”“刺繡+時尚”“刺繡+電商”……一係列的融合發展路徑正在石屏變為現實。遊客可以在古城體驗刺繡製作,時尚買手可以通過線上直播選購新品,民族文化在跨界融合中找到了新的表達方式和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從一位繡娘的增收到一個產業的崛起,再到一個區域的發展,紅河刺繡石屏彝繡的故事,為民族地區立足自身文化資源、探索產業振興之路提供了生動範例。它證明了當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市場經濟有效結合,不僅能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光彩,更能迸發出推動鄉村全麵振興的強大力量。(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