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氏的堅韌與美德李氏的一生是舊時代無數女性悲慘命運的縮影。她出身貧寒,身為通房丫環,地位低下,即使為譚家生下三個兒子(故事中提及譚延闓,另有兩個弟弟譚恩闓、譚澤闓),仍然被視作下人,忍受了長達33年“站立侍奉,不得同桌”的屈辱。但她身上閃耀著中國傳統女性的諸多美德:
堅韌不拔三十三年的隱忍,需要何等的毅力和耐心。識大體、顧大局在分家產時主動謙讓,這份豁達與明智贏得了丈夫和正妻的尊重,也為日後地位的轉變埋下了伏筆。教子有方她雖然身份卑微,卻教育兒子要做一個“有用的人”,而非一味追求官位。譚延闓後來的作為,無疑深受母親人格的影響。她的故事令人心酸,也令人敬佩。她最終的“翻身”,是依靠兒子的成功,這既是她的幸運,也折射出那個時代女性缺乏獨立命運的悲哀。2. 譚延闓的至孝與反叛譚延闓是這個故事的核心推動者,他的行為超越了那個時代的普遍做法,體現了難得的進步思想。
孝心的源動力他從小目睹母親所受的委屈,立誌通過科舉出人頭地來為母親爭氣。這份孝心是他奮發圖強的核心動力之一。1904年他高中會元,第一時間改變的便是母親的處境。
對封建禮教的反抗“躺棺抗禮” 一事是譚延闓孝道精神的巔峰體現,也是他對封建宗法製度最激烈、最直接的反抗。他用自己的身份和性命相搏,為母親爭取到了最後的尊嚴,這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決心。“不納妾”的現代婚姻觀他因母親的遭遇而深感妾室製度的殘酷,因此堅持一夫一妻,甚至在妻子去世後不再續弦。這種行為在民國初年的軍政要員中極為罕見,體現了他對女性的尊重和超前的婚姻家庭觀念。拒絕與宋美齡的婚事,更是他信守對亡妻承諾的君子之舉。譚延闓是一個複雜的曆史人物(後世對其政治評價多元),但在對待母親和家庭方麵,他無疑是一個孝子、賢夫和慈父,其行為值得高度肯定。
3. 時代背景的折射這個故事像一麵鏡子,折射出晚清民初的社會變遷封建等級製度的殘酷“妻妾有別”、“嫡庶之分”的規矩森嚴,一個女人的地位完全取決於其出身和名分,而非其品德和貢獻。科舉製度的魔力科舉是寒門(以及李氏這樣地位低下的母親)改變命運幾乎唯一的途徑。譚延闓的成功,瞬間顛覆了家庭內部固有的權力結構。
新舊思想的碰撞譚延闓的行為代表了當時開始萌芽的新思想——追求平等、尊重個體尊嚴。但他所用的方式(如躺棺)又極具舊式特色,體現了過渡時代的特點。
關於国产AV蜜桃网站|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當前域名}.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