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2025年的外灘大會預演了這樣一種“人機共生”的未來: 會場裏套著保安服滿場巡邏的是機器狗;廚房裏顛勺的機器人,不斷把炒好的紅燒肉倒進盤子;老人穿戴著助行外骨骼,輕快地走動;按摩床上,機械手臂正在模擬中醫手法給患者做理療;扒拉在人身上搖頭晃腦的卡皮巴拉是一個AI萌寵……
近日,紅星資本局在本次外灘大會上觀察到,情感交互類機器人在今年正陸續亮相C端市場,明年大家還會看到機器人出現在身邊的咖啡館、商場等服務場景。如果讓投資人看最容易落地的AI商業模式,那些“不潮”的、不起眼的技術反而更容易率先走到人們眼前。
情感交互類機器人開始走向市場
“AI+情緒陪伴”最有可能率先爆發
如果要問外灘大會的機器人們都擅長什麽,毫無疑問是“交流”。紅星資本局在機器人小鎮看到,幾乎每個展台都擺出了交互類的機器人,可以與現場觀眾熱絡攀談。
在無論科技的展台上,機器人在清唱完觀眾的點歌曲目後,還會自己說一句“我唱完了”,讓人忍俊不禁。無論科技聯合創始人胡麗康告訴紅星資本局,強交互場景是這台機器人擅長的,頭麵部自由度達到34個,可以讓它“像人一樣”做出各種豐富表情。公司正在考慮做小規模的試量產,大概今年能交付百台,客戶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高端酒店以及B端用戶。
“現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發展三大方向:交互、操作、移動,交互可能是產品能率先落地的一個方向。”胡麗康說,目前公司已經嚐試了讓機器人走進小學校做“科學助教”,接下來還會試著開拓導覽營銷、情感陪護、養老陪護等功能。
相加智能也帶來了一款仿生人形機器人頭部模組,公司聯合創始人孫袁迎一告訴紅星資本局,他們目前也是客戶定製,客戶一般是文化館、科技館這種展示類,迎賓應該是他們最多的場景。
除了仿人形態,手辦、潮玩也被AI注入了“生命”,主打一個“陪伴”。在靈童機器人展台,60公分高的“芭比娃娃”時而擺弄衣角,時而招手打招呼。
靈童機器人
“国产AV蜜桃网站是全球唯一一個桌麵機器人。”工作人員告訴紅星資本局,這個娃娃有著AI大模型和動作控製係統,可以根據對話語境和情緒,做出回應和動作反饋。目前能做100多種基礎動作,包括害羞、打招呼、發呆、伸懶腰等。
工作人員介紹,該款機器人麵向的是科技發燒友和手辦玩家,今年幾十台預售已售罄。“相當於国产AV蜜桃网站把這個產品放在手辦市場裏,賦予它靈魂和可動(可以活動),在機器人市場裏賦予一定溫度和帶回家的可能性。”
“AI+情緒陪伴”也被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是機器人領域裏最有可能率先爆發的一條賽道。
在618創下“10分鍾破千單”紀錄的AI情感陪伴產品“芙崽Fuzozo”,來自上海珞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其創始人孫兆治告訴紅星資本局,情緒消費是全球化的大趨勢,全球年輕人都願意為情緒價值付費。
芙崽Fuzozo
“今天大模型包括具身智能,真正去落地生產力的場景上還是有不足的,但現在它有一個非常好的、可能是最先落地的應用場景就是情感陪伴。”
孫兆治認為,“從大趨勢來說,會有越來越多的玩家進來把這個品類做大,明年AI在這個場景上的增量,會是一個非常陡峭的增長曲線。”
具身智能仍處早期階段
是否泡沫待檢驗
“C端這種陪伴機器人今年非常火。大家認為這個市場在變好,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機器人很熱、很好玩,這在C端是可以看到的,他們的落地還是以陪伴、娛樂為主。”星海圖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具身智能實驗室負責人許華哲在接受紅星資本局采訪時表示,明年會看到一些場景率先落地,比如機器人4s店、商店、咖啡館,都會看到人形機器人的身影,工廠也會有局部落地。
不過,回到工業場景來看,多位受訪者都認為,還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
開普勒機器人專注於工業領域,其CEO胡德波認為,人形機器人或者類人形進工業還是有非常多的挑戰。
“硬件已經不是問題了,核心是解決模型端的問題,工業場景下很難通過一個簡單的VLA模型端到端規劃,它一定是一個長程任務,必須要拆解。”
胡德波以一個客戶的工廠場景舉例,機器人在場景裏做標準的料箱搬運,場景中的貨架有五層,且每個格口還有一個擋板、簾子之類,這個長程任務要逐步分拆,之後用端側模型做具體操作和任務執行。
“因為箱子裏麵裝的重量也不一樣,而且重心也是飄移的,從手摸到箱子開始,怎麽能夠準確、穩定把它搬出來,有很多工程化問題沒有辦法用一個很簡單的方式去控製。”
許華哲告訴紅星資本局,現在人形機器人的運動能力是可以的,核心卡點在智能、操作能力上。“操作上的速度、泛化性、成功率,這三個因素如果都能拉升較高,那機器人就能落地了。積累操作數據才是最困難的部分。”
許華哲認為,具身智能、機器人是長期賽道,甚至可能是比自動駕駛還要漫長的賽道。最終進入千家萬戶的機器人要以10年的眼光去看。“現在業態都沒有定型,除了賣本體的公司比較成熟,其他還是比較初級的階段。”
他坦言,行業內存在泡沫,但沒有關係。“當泡沫破裂時,国产AV蜜桃网站要看有沒有核心內容支撐,如果真的在工廠裏能落地,那無懼泡沫,畢竟有貨真價實的真東西,後續調整就好。但(如果)最後還是隻能翻跟頭,那需要業內繼續共同努力。”
機器人調教需要每個人參與
能率先落地的商業模式都“不性感”
“這一波具身智能還處在非常早期、解決單點問題的狀態。”小苗朗程合夥人趙沛舟認為,人工智能如果在一個場景準確率低於90%或者95%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研究什麽技術沒有太大價值。
趙沛舟把機器人的“養成”比喻成培養孩子。“孩子要成長、執行任務,你就要給他培訓,在專業任務上要去職校、技校,花18年時間才把孩子培養出來。”他提到,機器人在家庭要想疊被子、收納物品等,有很多的應用需要很多的開發者基於機器人的大腦或者本體去做二次開發,要實現這一步,很多時候還需要更多生態融合,甚至包括每一個老百姓都可以投身到具身智能。
“大家對機器人預期太高了,要拿來就‘開箱即用’,挑戰還是非常大的,大家需要更多耐心。比如穿戴式的外骨骼機器人,教機器人可能不需要18年,但也需要幾天、半個月時間教它完成細分任務,所以整個生態需要各位一起參與。”
在AI賽道裏,什麽才算是好的商業化模式?
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給出了他的觀點。他認為,真正適合商業化的都不是那麽“性感的”,而是看上去已經比較無聊的技術。“要追求商業化,就不要用最新的技術,不要用最潮的技術,用看上去不是那麽起眼,相對來講比較穩定的技術,商業化更容易一點。”
紅星新聞記者 王田
編輯 餘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