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全球競爭力
編者按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已成為國際競爭的關鍵焦點、大國博弈的重要變量、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9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向2025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致賀信時指出,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演進,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產業格局。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治理,積極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力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繼此前國務院出台《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後,9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推進“人工智能+”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國經濟時報圍繞“人工智能+”行動的發展目標和重點方向,約請智庫專家深度解讀。
核心觀點
《意見》作為一份高屋建瓴的行動總綱,字裏行間揭示的是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的根本性邏輯嬗變,以及由此引發的生產力、生產關係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係統性重構。
■鍾新龍
不久前,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指引通用人工智能時代如何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勾勒了人工智能發展藍圖。若僅將其視為“互聯網+”行動的延續,按圖索驥式地布局算力、算法、數據等傳統要素,則極有可能錯失其背後蘊含的更宏大、更深刻的發展機遇。《意見》作為一份高屋建瓴的行動總綱,字裏行間揭示的是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的根本性邏輯嬗變,以及由此引發的生產力、生產關係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係統性重構。深刻領會《意見》的戰略意圖,是在新一輪競爭中贏得主動、實現趕超的關鍵。
01
從“萬物互聯”到“萬物智生”:深刻理解從“互聯網+”時代到“人工智能+”時代轉變的內在邏輯
“人工智能+”行動的根本邏輯起點,在於從解決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連接”問題,全麵轉向激發和培育數字世界的“原生智能”。“互聯網+”的核心功績是利用數字技術打破信息壁壘,實現了人、物、數據、服務的高效連接與海量匯聚,本質是對現有生產關係的優化和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催生了平台經濟核心業態。然而,“人工智能+”在以生成式大模型為代表的技術驅動下,賦予了數字係統前所未有的“主動思考、主動執行、主動創造”的能力,其本質是生產力的革命性躍遷。如果說過去十年,国产AV蜜桃网站致力於構建四通八達的信息高速公路;那麽未來十年,核心任務是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運行無數具備自主決策與協同能力的“智能體”車隊。
從“建平台、匯數據”的連接思維徹底轉向“育智能、創價值”的主動思維。工作重心需要發生根本性轉變:從關注數據資源的“量”轉向關注模型能力的“質”與智能應用的“效”,從熱衷於建設物理性的數據中心轉向致力於構建能夠催生智能體、孵化“智能原生”新物種的創新雨林生態。過去的成果或許體現在接入平台的企業數量、匯聚數據的TB量級;未來的則將更多地體現在區域內湧現了多少能夠自主完成複雜任務的智能體,培育了多少商業模式完全構建於人工智能之上的“智能原生企業”,以及人工智能為實體經濟帶來了多大的價值增量。地方決策者必須擺脫對物理基建的路徑依賴,將更多資源和精力投向規則製定、場景開放、生態培育、人才吸引等“軟環境”的建設上。
範式轉變將重塑區域經濟的組織形態和價值創造方式,從“平台為中心”走向“智能為網絡”的新格局。在“互聯網+”模式下,價值高度集中於少數頭部平台企業。而在“人工智能+”驅動下,隨著“模型即服務”和開源生態的繁榮,創新的門檻被大幅降低,大量中小企業甚至個人開發者,都能基於強大的基礎模型,開發出麵向特定場景的、高度定製化的智能體。無數智能體將形成一個龐大的、去中心化的協作網絡,重塑產業分工。地方政府的機遇在於通過精準的政策引導和場景開放,可以吸引和培育一批專注於本地優勢產業(如高端製造、生物醫藥、文化旅遊等)的智能體開發者和服務商,形成一個充滿活力的、根植於本地的智能產業集群,從而改變過去在平台經濟中,本地產業往往淪為外部平台“流量入口”或“數據供應方”的被動局麵。
02
超越“三要素”同質化競爭:構建以用促研促產的新範式
《意見》的政策導向,蘊含著高超的戰略智慧,其核心在於巧妙地引導地方避免陷入算力、算法、數據“三要素”的同質化、高成本軍備競賽,轉而倡導一條因地製宜、以豐富應用場景為核心牽引的差異化、非對稱創新路徑。《意見》將“科學技術”“產業發展”“消費提質”等應用層麵的行動置於“強化基礎支撐能力”之前,看似不合常規的結構安排,實則傳遞了一個極其明確的信號:“需求牽引、應用為王”是本輪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方法論。對於絕大多數地區而言,與京、粵、滬等頭部地區競爭超大規模智算中心的建設規模,或是在通用大模型的研發上投入巨資,既不現實,也非最優策略。“正麵戰場”的競爭,極易導致資源錯配和重複建設。
深度挖掘並係統性地開放自身獨特的產業場景與社會治理需求,將自身打造為不可替代的人工智能技術“首試區”“驗證場”和“價值創造地”。區域應進行一次全麵的“場景資產”盤點,立足於自身的比較優勢——無論是長三角的先進製造業集群、西南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資源、東北的老工業基地改造需求,還是西北的現代農業與能源基地,都蘊藏著獨一無二、數據豐富、亟待AI賦能的“富礦”。核心任務不再是“国产AV蜜桃网站能建多大的算力中心”,而是“国产AV蜜桃网站能開放哪些高質量的場景,提出哪些有價值的真問題”。通過設立“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發布“場景機會清單”等方式,將“真問題”打包成具有吸引力的項目,向全球頂尖的人工智能企業和技術團隊“發榜”,吸引他們前來“解題”。
“以用促研”的模式,能夠在解決本地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自然實現技術、數據、人才和產業的內生性集聚,形成一個“場景定義需求—需求驅動創新—創新回饋場景—場景沉澱數據—數據優化模型”的良性閉環。在閉環中,為攻克本地製造業產品缺陷識別等難題、提升良品率而訓練出的行業模型,其價值遠超一個通用模型;為本地複雜城市交通治理而積累的動態數據集,是任何實驗室都無法模擬的寶貴資產。通過此種方式,地方不僅解決了自身的發展痛點,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培育了本地的AI服務商,吸引了AI人才落地,沉澱了具有產權的行業數據和專用模型,最終構築起他人難以複製的核心競爭力。此為一種更高維度的“築巢引鳳”,是從單純的政策窪地、成本窪地,升級為價值創造高地和創新策源地。
03
激活“新消費”與“新治理”雙引擎:找準地方政府的破局之道與行動抓手
麵對“人工智能+”,區域最直接、最有效、最能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切入點,在於緊緊抓住“消費提質”和“治理能力”兩大板塊,將其作為撬動全局、體現作為的戰略支點。兩大領域不僅直接關係到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是政府最能發揮主導作用、進行前瞻性布局的領域。《意見》將消費和治理置於突出位置,其背後是對以內需,特別是高階智能驅動的新興消費為經濟增長主動能的戰略考量,以及對提升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迫切需求。
激活“新消費”引擎方麵,核心在於推動消費模式從“人適應物”向“物理解人”的根本性轉變,核心載體為“智能體”。人工智能驅動的“新消費”,其想象力遠不止於現有智能手機、智能家居的漸進式升級,其關鍵在於創造全新的、以智能體為入口的服務形態與消費體驗。一個能深度理解用戶個性化需求、主動完成全網比價、優惠券使用、下單支付、物流跟蹤乃至售後服務的個人購物智能助理,將徹底顛覆現有電商模式,將人們從繁瑣的決策和操作中解放出來。地方政府應勇於擔當“首席體驗官”和“場景開放官”,主動規劃建設一批智能消費先行示範區,在智慧商圈、智慧文旅、智慧康養等領域,支持培育一批專注於服務本地市民的本土化智能體服務企業。目標是從“賣產品”轉向“賣服務”“賣體驗”,將潛在的、被壓抑的消費需求,通過更智能、更便捷的方式充分釋放出來,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增長。
在激活“新治理”引擎方麵,關鍵在於將“人工智能+”治理作為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區域核心吸引力的“關鍵一招”,推動政府職能從“被動響應”向“主動服務”深刻轉型。《意見》所倡導的社會治理人機共生新圖景,絕非簡單的“一網通辦”智能化升級,而是指向一種預測性、主動性、個性化的服務型政府新形態。人工智能可以賦能城市管理,通過對交通、人流、氣象等多源數據的實時分析,實現從“擁堵後疏導”到“擁堵前預警”的轉變;可以賦能政務服務,通過對企業經營數據的合規分析,為企業精準推送“免申即享”的政策紅利,實現從“企業找政策”到“政策找企業”的飛躍。地方政府應以更大的魄力,大膽開展人工智能社會實驗,在確保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前提下,分級分類、有序開放交通、氣象、市政、醫療等高價值的公共數據資源,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公共服務標杆應用。不僅能極大提升社會運行效率和民眾滿意度,更能向外界釋放出開放、創新、高效的強烈信號,成為吸引高端人才和前沿產業的“梧桐樹”。
[作者係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研究院)未來產業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
總 監 製丨王列軍車海剛
監 製丨陳 波 王 彧 楊玉洋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