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在綜藝節目《王牌對王牌》的舞台上,沈騰一個看似不經意的問蔡明:“郭達老師和潘長江老師,誰跟您更默契?”這個問題,瞬間勾起了無數觀眾的回憶,也再次將那個熟悉又陌生的名字——郭達,拉回了公眾視野。
人們這才驚覺,這位曾經連續二十年霸屏春晚的“國民笑星”,已經“消失”了太久。關於他的離開,坊間傳聞五花八門,有人猜他被封殺了,也有人說他跟黃金搭檔蔡明鬧掰了。事實到底是怎樣呢?
麵具之下的真實提起郭達,人們腦海裏立刻浮現的,是他和蔡明組成的“一鍋菜”組合,從1993年的《黃土坡》開始,這對搭檔在舞台上合作了整整十七年,一個憨厚質樸,一個時髦洋氣,他們塑造的形象太過深入人心,以至於許多觀眾都誤以為他倆在生活中就是一對。
舞台上的郭達,是那個能把全國人民逗樂的開心果,他的一舉一動都充滿了喜劇張力,可生活中的郭達,內斂到了近乎“社恐”的程度。蔡明曾不止一次地“吐槽”過這位老搭檔,說他“老讓我得罪人”,原來,郭達極不擅長社交和言辭,很多時候遇到一些難以啟齒的情況,他都會拜托快人快語的蔡明去傳達。
也沒人能想到,那個在台上遊刃有餘的喜劇大師,私下裏會因為外界的評論而偷偷落淚,每次春晚排練前,他都需要一個人在空房間裏待上半個小時,慢慢調整情緒,才能找到登台的狀態。不過真正將郭達推離舞台的,是他內心那杆始終無法平衡的秤,郭達對劇本的挑剔是出了名的,他有自己的藝術原則:“演戲是給觀眾看的,絕不能糊弄。”
早在事業的上升期,他就曾因為覺得劇本不夠完美,寧願放棄寶貴的機會,三次缺席春晚,在他看來,沒有好本子,給再高的酬勞也沒用。可隨著時代變化,他堅守的陣地開始被四麵八方的壓力圍攻,網絡時代來臨,一些評論說他的笑話過時了,梗太老舊,甚至給他貼上了“油膩”的標簽,這些聲音像針一樣,深深刺痛了他敏感的內心。
不僅如此身體也開始報警,常年的高強度工作,讓他的心髒和血壓都出現了問題,春晚的排練尤其耗費心神,巨大的壓力常常讓他臉部充血漲紅,不明就裏的人還以為他喝醉了酒,記憶力也在衰退,背台詞都需要靠寫在小紙條上反複提醒自己。
更重要的是,他內心的疲憊感達到了頂點,連續二十年站在那個萬眾矚目的舞台上,他自己也覺得“時間夠長了,該離開了”。當“為觀眾負責”的初心,與“拿不出自己滿意的作品”的現實產生了激烈衝突,他最終做出了選擇。
蔡明後來回憶,郭達是流著淚向她坦陳的,請求換掉自己,因為他真的“承受不了了”,那一刻,壓垮他的不是任何一次失敗,而是他對自己藝術生涯的至高要求。從工地到港灣要說郭達對平淡生活的向往,並非一時興起,而是深深根植於他坎坷的過往。
他出生在西安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早早離世,他和母親的生活過得異常艱難,為了生計,年僅15歲的他就跑到工地上做苦力,搬水泥、鋪鐵軌,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擔,也正是在工地上,工友們發現了他身上的表演天賦。1977年恢複高考,他抓住了改變命運的機會,考入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後,他被分到話劇團,但並沒有立刻成名,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裏,他都在演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默默地磨練演技,參演了三十多部話劇,才逐漸嶄露頭角。
這段從底層一步步奮鬥的經曆,塑造了他腳踏實地、不慕虛名的品格,他比誰都懂得,成功的背後是數不清的汗水,所以他更懂得珍惜和滿足。情感上的波折也讓他更早地看透了世事,他曾與當時已是央視主持人的倪萍有過一段戀情,兩人一度談婚論嫁,然而,倪萍的母親卻堅決反對,理由是覺得郭達的家境、名氣和財力都配不上自己的女兒,這段感情的無疾而終,讓他深刻體會到了世俗眼光的壓力。
幸運的是,在與倪萍分手三年多後,他遇到了妻子吳芳,在他為了春晚焦頭爛額地排練時,是吳芳默默地為他送飯,在他決定回歸家庭時,也是吳芳毫無怨言地辭去工作,專心照顧孩子。結語如今的郭達,過著一種外人看來極其平靜甚至有些單調的生活,他的重心完全放在了家庭,日常就是和妻子散散步、聊聊天,或者在小區裏給老鄰居們即興說上一個段子,逗大家開心。他的兒子郭曉光也成了一名編劇,父子倆有了更多共同語言。
郭達的“隱退”,在流量為王的今天,或許會被一些人視為一種“悲哀”,但換個角度看,這又何嚐不是一種清醒和勇敢?當他意識到自己無法再為觀眾提供最好的作品時,他選擇了尊重舞台、尊重觀眾,也忠於自己的內心。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種價值觀: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最高的成就不是永遠站在舞台中央,而是在任何時候都堅守住自己的藝術初心。
2017年,他在《王牌對王牌》的舞台上,手持玫瑰走向蔡明,兩人合唱了一曲《往事隻能回味》。那次短暫的重逢,既是對輝煌過往的致敬,也是對他當下選擇的最好注腳。他沒有被時代拋棄,而是選擇與時代溫柔和解。文本信源:中國青年網《郭達:蔡明邀我合作春晚小品 但實在沒精力》中國新聞網《蔡明曝老搭檔郭達退出春晚內幕:他感覺累了(圖)》新京報《郭達:淡出春晚與蔡明無關,跟斯坦森不像》